已有1條回答
當孩子初上一年級后,作為學生家長的我們,也就需要掌握和老師進行交流的方式方法。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當然也需要我們家長能夠積極與老師進行交流,還要選對合適的時機,才不會引起老師的反感。
一年級的學生家長該和老師怎么交流
首先,家長要趁老師有空的時候,積極主動與老師溝通
溝通的形式可以是面談,也可以是電話,還可以通過便條、消息等。這樣可以留給老師一個好印象—認為你是個很關心孩子的家長,老師也會因此多關注一下你的孩子。
當然,當你遇到老師向你打小報告的時候,你如果是經常與老師溝通的學生家長,就不要覺得事情非常嚴重,因為這是老師認為你是個負責的家長,才會把孩子發生的小事也與你交流;如果你不是經常與老師溝通,那就要注意了,因為老師要等到事情有些嚴重才會告訴你的。
其次,家長配合老師的教育態度要真誠
一年級的學生家長與老師交流時,家長要注意:不要表現自己對老師反映的孩子情況無所謂;不要表現出對孩子溺愛,對事情的縱容、包庇;也不要自己不行動,光說:“我管不了他,這個事情就交給老師了。”老師聽了會很反感的,因為教育孩子是家長和老師共同的事情啊。這些都不好,雙方會發生矛盾的,家長一定要注意。
最后,家長要注意與老師進行溝通的次數要適當
老師在學校工作也很辛苦,回家也有家務。所以,建議一年級的學生家長每半個月交流一次;孩子有些小問題的家長可以一周一次。早自習期間請不要打擾老師,學校收發室也限制家長的入校,上課時間來訪更會給老師造成一定的困難,總是去學校給孩子送東西也不好。
另外,溝通時間千萬不可以太長,語氣要客氣,有禮貌,盡量不要啰嗦。然后再說說孩子情況,發表雙方的看法,一起決定下一步采取的措施就行了。
一年級的學生家長怎樣教育孩子
孩子從幼兒園升級為一年級小學生之后,就正式開始了學習生涯,而這個階段,也是很多好習慣養成的最佳時候。那么,在孩子一年級時,家長該狠抓哪些優秀習慣呢?
1、寫作業時的良好習慣
近年來,有關寫作業父母被氣到崩潰的消息屢見不鮮,而這個寫作業的習慣是一年級孩子最需要培養的良好習慣,這個習慣養成了,之后孩子上到高年級也就不需要父母各種操心了。
就比如做作業時計時的好習慣:可以訂不同時間的鬧鐘,包括15分鐘、30分鐘、45分鐘等,根據各科作業所需的時間,給孩子大致預估一個時間,讓孩子盡量在這個時間內完成,這里需要注意,不能只追求效率,不講究質量,需要根據孩子寫作業的質量進行適當的調整。
2、收拾個人物品的好習慣
就比如收拾書包的習慣:書包里的語文、數學、英語三科可以分類用不同顏色的袋子裝好,里面包括各科的卷子,練習冊等,分類后孩子找出來會很清晰,書包里也干凈整潔。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