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能發現自己的孩子開始變得愛告狀,喜歡抓著別人的小事不放,不是告老師就是告家長。這會讓其他小伙伴和同學對孩子非常反感,不利于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因此家長要正確的引導孩子,讓他有正確處理事物的意識。
幼兒愛告狀的原因
原因一:人際關系的變化。從3歲左右開始,隨著孩子接觸的小朋友變多,孩子的人際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從主要是和成人的關系逐漸向同齡人關系過渡,這種人際關系的變化容易出現人際沖突,引發孩子的告狀行為。
孩子與成人相處,成人一般都會讓著孩子,但是當孩子在與同齡人相處時,他們原有的年齡優勢和特權不再存在,人際沖突明顯增多。他們告狀的目的可能是想從別人那得到自己沒有的東西、想給別人制造麻煩、或者想尋求大人的幫助等等。
原因二:道德感的發展激。同伴行為不符合孩子的道德標準時,便會引發孩子的告狀行為。比如,打人、搶玩具之類的行為,孩子已經明確知道這是不對的行為,所以出現幼兒愛告狀的情況。
原因三:尋求成人幫助或關注,想得到肯定。有的孩子遇到問題后自己解決不了,需要老師或家長的幫助,所以告狀。比如被強勢孩子搶走了玩具,自己要不回來,所以找老師。
有的孩子是希望成人關注到自己,承認和認可自己是遵守規則的好孩子。比如孩子向教師告狀說某個小朋友吃飯撒了很多菜,他的言外之意可能就是,讓老師“發現”他一粒飯都沒有撒出來。
原因四:表達能力提高。孩子入園后,在和小朋友們不斷的交往過程中,自身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會得到很大的進步。慢慢地,們除了可以預見自己的行為會有什么樣的后果,也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所見所知所想。
幼兒愛告狀的解決措施
第一、對孩子的告狀持積極的態度
家長要認識到幼兒愛告狀不一定是壞事,它也有積極的意義,比如反映了孩子對行為規則的認識、掌握和道德評價能力的發展。在孩子眼里,大人是最受崇拜的,是最可信賴的,孩子很在意成人對自己行為的態度,不管是贊許肯定,還是譴責否定,都成了孩子判斷是非曲直、善惡好壞的最高標準。
第二、引導孩子獨立處理問題
孩子之間的告狀,大多是都是一些小事或者朋友之間鬧矛盾了。面對這些情況,大人們不妨把自主權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處理,反問孩子:“你知道他這么做不對,這很好,那么你看有什么辦法可以幫助他呢?”久而久之,當孩子再遇到這一類情況,也就不會總想著尋求外援幫助了,而這也能鍛煉孩子的獨立與人際交往溝通能力。
第三、鍛煉孩子的是非觀
在孩子看動畫、聽故事等活動中,有目的地引導幼兒評價其中人物的行為。從而豐富幼兒有關是非的感性經驗,提高他們的辨別能力,進而減少幼兒的不良行為。也可以通過組織孩子們通過談話、討論等形式,講一些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讓孩子來評論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怎么做才正確等等。
孩子在幼兒園不合群該怎么辦
1、注意培養孩子的主動性
如果一個人總是消極被動,一定會錯過很多朋友。很多家長總覺得孩子還小,凡事都要包辦代替。長久如此,讓幼兒形成依賴性格。一旦離開家長也會缺乏主見,更不會主動去和別的孩子互動,也就導致了孩子經常獨來獨往的局面。
家長平時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兒,比如自己收拾玩具。鍛煉孩子主動做事的意識,這樣等孩子慢慢自信心增強,也就愿意找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了。
2、多給孩子鼓勵和重視
孩子不合群可能是由于缺乏重視造成的,家長可以嘗試用表揚和鼓勵的方法引導孩子。例如孩子主動和別的小朋友講話,要及時表揚孩子的進步。讓他意識到主動社交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引導孩子自己做出嘗試。
3、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有些孩子表達能力比較弱,容易被忽視。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對別人的指令要做出回應,能否準確作出回應也是判斷注意力水平的一個依據。比如可以這么問孩子:“你是想去那邊玩沙子嗎?”如果孩子沒反應過來,父母可以說多幾次,配合動作指向沙子,一般情況下孩子是能夠明白的。
平常多引導孩子自己說出他想做的事情,即便孩子一個動作你能看懂。為了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請裝傻,可以故意拿錯,即便孩子急哭了也沒關系,慢慢地他就會開口表達自己的意圖。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