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很多家長都感到十分“寒心”,本以為自己生了貼心的小棉襖,沒想到孩子越大反而越不聽話,無論父母說什么,孩子都要和自己對著干,還不如小時候乖,那孩子就是不聽話怎么說都不聽怎么辦?
1、說話前先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有時候不是不聽話,而是沒把話聽進去。認知心理學上有“非注意性盲視”,指的是“在處理一個相對復雜的任務時,因為注意的轉移,而沒有知覺到背景中出現的醒目的意外刺激的現象?!蹦敲?,當父母們喊孩子吃飯,卻發現孩子在全神貫注地玩積木、玩拼圖時,就該意識到孩子的專注力不在飯點。此時,就算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大吼,也只能是無用功。
2、尊重孩子,少用責備命令的語氣,當你想說“不”的時候,換一種正面的說法,或者用游戲的思路,也可以給出替代方案。如果非要談什么技巧的話,那大約是把你脫口而出的話,最后的“!”改為“?”或者“。”這也意味著你和孩子的溝通,從命令變成了平等對話。
3、事先約定,并和善而堅定的執行,如果是已經決定了的事情,因為孩子的任性,父母妥協了,孩子以后會變本加厲常常通過耍賴來達到目的。所以,當孩子鬧情緒時,父母不急不躁,堅持自己的決定,可以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再講明道理;如果父母制定了規矩,并且溫和而堅定地要求孩子執行,時間久了,孩子不用你說,他的心中自然會有一條規矩的界限。
4、鼓勵為主,批評為輔,心理學認為,個體具有渴望被尊重、被認可的精神需求,一旦這種精神需求被滿足,人就會充滿自信和動力。所以媽媽面對孩子時,不要只“挑毛病”,而要盡量發掘和贊美孩子的閃光點,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當你想要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指令時,在以前可能會本能地放大自己的聲音,其實,你可以用更溫柔的聲音吸引他(她),盡量用平和的語氣,給孩子明確的指示。當孩子不需要對你的大聲額外消耗自己的心理能量,他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要說的內容上。
6、父母應該給孩子理解你的話的機會和時間。有時候,孩子不是不聽話,而是沒有理解你的話的意思。給他一個提問的機會,或者問問他,懂你的話了沒有,可以讓他復述一下意思,看有沒有誤解。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