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的行為能體現出孩子的教養,也能表明這個家庭教育是怎樣的。我們常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對于孩子這也不是上規矩,而是幫助孩子以此養成良好的行為,需要家長正確引導,那么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呢?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
1、語言開始文明習慣的培養
一個孩子正是從“謝謝,請,對不起”等,這些不起眼的日常詞語開始他的語言成長之路。如果父母平日說話就是溫和有禮貌,再加上日后親子閱讀里多給孩子接觸詩歌、經典、文學作品等,那么這個孩子的語言修為一定不會差。
2、守時的觀念
養成好的習慣,如果做不到守時的話,將不利于好習慣的養成。比如:做父母的希望自己的孩子養成讀書的好習慣,但偏偏沒有守時的觀念。本來約定今天的讀書時間是晚上8點到8點半,但到了晚上8點鐘,孩子因為了別的事情而拖延了,家長也沒有特別的要求。
這樣的話,當第二天的晚上8點正是約定的讀書時間時,很容易再次因為別的事情拖延或懶惰而錯過。如此,若孩子和父母沒有守時的觀念,想養成讀書的良好習慣將是不可能的事。
3、教會孩子物品要擺放整齊
教孩子收拾東西,整理衣服和書等物品以便可以快速找到他們。這將幫助他們在要出門的時候,可以準時到達目的地,建立界限和整潔的價值觀。
為什么要強調這個呢?為了理解組織技能如何影響孩子以后的生活,我們來看看這些商業技能:創造和遵守最后期限,目標設定和實現目標,以及最后的做決策。這些同樣的技能在學校就會得到發展,并能尊重和更好地管理他們的時間。
4、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因此,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打開智慧的“天窗”。每一個孩子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就是孩子良好行為的表現。
5、培養做事有始有終的習慣
有的孩子平時做事不專心,一會玩玩具、一會要看書,三心二意,這種習慣不好。我們應該注意,一定要讓孩子完成一件事后再做其它。
如果在做這件事時確有困難孩子無法獨立完成,那么家長可適當指導幫助一下,讓他形成有困難要想辦法解決的意識,而不是有困難就不做,以此要培養孩子做事有恒心的好習慣。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