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不愿意動腦筋,不愿意思考難題,對稍微有點難度的東西就第一時間想要放棄,一般孩子都是這樣,主要是家長不會引導孩子,人都是有畏難情緒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應該注意這方面的引導。
孩子不愿意動腦筋怎么引導
對于孩子不愿意動腦筋,家長要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做事主動性,條理性,并給予肯定與贊美,激發(fā)孩子做事的興趣。
只要發(fā)現(xiàn)孩子做事有主動性和條理性,并且還講究技巧時,那就不要吝嗇你的贊美之辭了,適適夸贊孩子,會讓孩子越來越勤快,思維越來越活躍,從現(xiàn)更愿意獨立去做事和思考,而這些都應用在寫家庭作業(yè)中時,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變了,他(她)對你的依賴明顯減少了。
這和以往孩子動不動就向你求助不同,而是引導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而問題具有明顯的點狀分布,如孩子發(fā)現(xiàn)反復思考一道題,都沒有清晰的思路時,這時他會呈現(xiàn)出思考狀。
當孩子實在找不到思路時,便會問你,這時的求助可不是以往未加思考的問了。而是有針對性,并且是經過自己反復驗證無果時才提出的問題。
家長這時絕不能馬上給孩子現(xiàn)成的解題思路或答案,而應有給出孩子思考的方向,鼓勵孩子順著這個方向去動腦筋。事實上,當你給出思考方向時,孩子一般都能找到思路,這說明孩子主動思維能力已經完全打開通道了。
當孩子有了思路后,可能會問你是不是這樣做啊?你可以告訴孩子:“寶貝,你可以嘗試按著你的思路去解一下,只要能解出來,說明你剛才的思考是正確的。”瞧,孩子需要的是你的肯定與鼓勵,而不是讓你確認答案。
孩子不愿意動腦筋的原因
有些父母對孩子總是不由自主的寵溺,他們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幫孩子安排好,甚至動手代勞,不忍心讓孩子去做任何一件事情,怕孩子累著傷著。
但是也許父母從來就沒有想過,他們凡事包辦,恰恰讓孩子失去了動手的能力,當孩子沒有機會去嘗試的時候,自然也就不愿意多思考。
父母總是親力親為,不放心讓孩子獨立的去面對生活,久而久之必然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性。
當孩子的翅膀被父母不經意間折斷之后,他們自然就飛不高飛不遠,甚至連思考的動力都失去了,只是被動的等待著父母的安排。
如果孩子不愿意動腦筋,不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那么當他們遇到事情的時候,只會彷徨不安,想著逃避,甚至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導致最后失去自我,甚至被騙,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