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大多數孩子都很愛玩玩,喜歡交朋友,喜歡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分享有趣的事情,聽到別人說起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也會主動參與進來。遇到不懂的事情喜歡問問題。但是有些孩子就是不愛說話,有時候問問題孩子也不太愿意回答,孩子不愿意和陌生人說話怎么辦?
孩子不愿意和陌生人說話怎么辦:
1.給孩子安全感,及時鼓勵
害羞的孩子大多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一種內在精神需求,對于孩子來說,安全感就是一種信任感。當我們對他人,對環境,對自己充滿信心后,才會跨出人生的每一步,去接觸這個世界,正向發展。
當孩子不再害羞、敢當眾表達時,父母要及時鼓勵,開心地告訴孩子“哇,你做到了,太棒了!”,然后再追問孩子一句“你是如何做到的呢?”如果孩子說不知道,父母可以提示、引導,以后出現類似的情況,孩子自然而然就知道怎么大膽表達出來了。
2.接納孩子的狀態,避免打擊批評
孩子的性格雖然與遺傳有一定的關系,但較多的還來自于父母教養方式,以及后天成長環境的影響,也就是說與父母有很大關系。他們害羞靦腆,不愿意當眾表達,很多時候可能是害怕犯錯,或者不自信。家長要理解孩子,不要隨便評判他,更不能在公共場合下說孩子“真沒用”“怎么上不了臺面”“這孩子就是這么害羞”。越否定,孩子越害羞。
3.肯定并鼓勵孩子的特長,幫孩子建立自信
父母要用欣賞的眼光,多去發掘孩子的長處,并給予肯定和鼓勵。比如,通過唱歌、跳舞、參與家庭事務討論等,讓孩子有機會表現自己,也讓父母有機會肯定孩子。
全家人商量事情的時候,可以鼓勵孩子積極參與,詢問孩子的觀點,并適時肯定道:“你的想法很有新意,爸爸媽媽都沒想到。爸爸媽媽覺得這個想法可行,謝謝你,寶貝!”通過這些日常小事,可以極大地激發孩子的自信心,激發孩子主動表達的熱情。
4.多與外界接觸,擴大孩子的世界
缺少交際,接觸面不寬的孩子,在面對眾人的目光時,就會感到不安和緊張。父母可以有意識地擴大孩子的接觸面,讓孩子經常面對陌生的人和環境,從而減輕孩子的不安心理,鍛煉孩子的膽量。
孩子不敢主動去溝通的時候,父母要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并作出示范,讓孩子看到父母是如何溝通的。當孩子表達的時候,父母要耐心地聽,給孩子充分的時間表達自己。即便是孩子說得很慢,詞不達意,我們也要給出足夠的耐心。
5.做孩子的好榜樣,靜待花開
孩子的成長是從模仿開始的,而最初的模仿對象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言談舉止得體,遇到熟人朋友或是鄰居,都熱情的打招呼,即使面對陌生人,也微笑著問一聲好,那么耳濡目染中,孩子自然會養成見面問好打招呼的習慣。
面對那個不愿意跟別人打招呼的孩子,少一點責備,多一點耐心,少一點負面評價,多一點包容和關愛吧。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