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很多孩子都話不多,經常自己一個人玩,難免被家長貼上內向的標簽,但從來不去了解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孩子不愿意說話,那么他就不懂得如何和小伙伴交流,社交能力很弱,長此以往會出現社交障礙。
孩子不愿意說話是什么原因
1、缺乏環境的刺激。如果一個家庭,所有成員都不愛說話,大家都喜歡各忙各的的,那么孩子就會缺乏一個鍛煉說話的環境。在家里沒有人和他說話,他說話也得不到反饋,自然孩子的語言能力會受到壓制,進而導致他不愿意說話。
2、曾因說話受到父母過于嚴厲的批評。孩子由于認知能力缺乏,總有做錯事和說錯話的時候。孩子很喜歡問為什么,也樂于去分享自己看到的事物。但是這個就是經常被大人忽略的問題,有的時候我們經常敷衍了事,應和幾句,做自己的事情,孩子的內心也不免會被受到打擊,心里便會想:反正爸爸媽媽也不會理我,干脆就不說好了,因此孩子的表達也就會越來越少。
而事實上,在父母進行嚴厲批評的時候孩子并不清楚自己做錯了什么,因為有時連他們自己都不清楚說了什么。一旦父母反應過激,就會讓孩子產生恐懼,不清楚下一句又會受到怎樣的批評。
3、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有的孩子天生就內向,喜歡一個人坐著,不喜歡表達,而有的孩子本來很喜歡說話,卻有一天突然不愛說了。比如他曾因說話遭受過別人的嘲笑,這時他就突然變得不愛說話了,父母應根據具體情況,來做出相應調整。
4、安全感的缺失。孩子不愿意說話,也有時候是因為安全感不足,他不確定自己說出的話有沒有人聽,有沒有人理解,是否別人會喜歡。這種安全感的缺失,也會導致孩子想要規避說話帶來的風險,比如家人的抵觸、朋友的嘲笑,從而選擇沉默。
5、孩子沒有交流的欲望。孩子不想說話,還有可能是因為孩子沒有交流的欲望。因為孩子不愿意與他人進行表達,那么自然不會回復他人所提出的問題。孩子沒有交流的欲望,也是孩子的一種內在性格的表現。而我們作為家長不能強求孩子與他人交流,要用循序漸進的方法來進行。
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在教導孩子時,就要根據孩子自身性格特點,用不同的方法教導孩子。
怎么引導孩子主動說話
第一、父母多陪孩子說話,形成好的溝通環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想要孩子愛說話,父母首先應作出表率。對于家庭環境過于安靜導致的孩子不愛說話,父母應放下手中的手機,多陪孩子說說話,多陪孩子做游戲,鼓勵孩子和自己交流。想要培養孩子多說話是要靠長期努力的,家庭成員應多討論、多關心,一起多做游戲,讓孩子感受到溝通的樂趣,并參與其中。
第二、鼓勵孩子多說話,及時說錯也沒關系。
有些孩子因為說錯話而受過責備或嘲笑,此時父母應先放低姿態,告訴他以后說錯話也沒關系,并多帶著孩子出去,慢慢引導他在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
第三、高質量的去陪伴孩子。
在周末的時間,可以陪孩子畫畫以及做手工和孩子建立起互動,孩子也會把你當成親密的好朋友。等他慢慢長大了,就開始獨立。而如果沒有在他小的時候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那他就可能出現很多心理的問題,與父母的距離也會越來越遠。
第四、共情孩子,引導孩子表達。
在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很多家長都不知道要如何和孩子展開話題,擔心一和他說話就會觸碰到孩子的痛處。這時候家長要做到共情孩子,懂得換位思考,在和孩子溝通時,要用尊重他的語氣。溫和地引導孩子表達,對孩子情緒失落的原因,家長更要懂得共情。當孩子的情緒得到家長的共情,聊天氣氛也會變得更好,他也會成為一個能說會道的小話嘮。
孩子不愿意和家長交流怎么辦
多方面聽取孩子的意見。從多方面獲得孩子的資料,可以避免對孩子認識上的主觀臆斷,有助于發現自己忽視的問題。孩子最信賴的人是老師,最親密的人是孩子的伙伴。家長從老師和孩子的伙伴那里獲得信息是父母最佳的選擇。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父母往往對孩子說話辦事總是居高臨下,以家長的身份自居,這樣,孩子對你就會關閉心靈之門,讓你一無所知。如果家長跟孩子建立朋友式友好相處關系,與孩子成為知心朋友。在茶余飯后,你就可以和孩子聊聊天談談心,兩代人的距離縮短了,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感情,家長和孩子就會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
掌握孩子的思想動態幫助孩子正確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同時,能通過語言把自己的經驗方法、思想等,比較準確地傳達給孩子。通過溝通交流,也能知道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對他的錯誤想法和認識,應及時加以矯正,并引導他走上正確的軌道上來。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