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4
父母的說教就是我們常說的嘮叨,我想大部分家長在小的時候也不喜歡父母對自己的嘮叨行為吧,所以家長應該理解現在孩子反感自己嘮叨說教的行為。因此,我們要想改正對孩子說教的問題,就要先從詳細具體的了解父母說教孩子為什么反感開始。
父母說教孩子為什么反感
1、有些家長動不動就埋怨、指責,愛拿自己和別人比較
這似乎是大部分家長所共有的毛病。由于他們對孩子期望值太高,因而對孩子過于苛刻。當孩子的表現與自己的要求有差距時,就埋怨、指責孩子。
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全班或者全年級甚至全校、全世界最優秀的。
他們對于孩子的表現,這也不合心,那也不滿意;而且老拿別人孩子的優點和自己孩子的缺點做比較,其目的當然是為了激勵孩子,但是他們恰恰忘了這樣做不僅引起孩子的反感,達不到激勵的目的,反而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給孩子成長帶來嚴重的心理陰影。
08-24 閱讀全文>
父母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父母始終認為自己是對的,以自己過來人的身份強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從來不聽取孩子的意見,如果孩子不聽話就是叛逆。
為什么孩子大了就不想和父母交流了
獨立性增強: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決策能力。他們希望自己能夠獨立解決問題,不再依賴父母的意見和建議。
尋求自我認同:青少年期是個人認同的重要階段,孩子開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價值觀。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能會試圖與父母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尋求自己的獨特性。
溝通障礙: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可能面臨更多的學業壓力、社交壓力等問題,導致他們情緒上的波動和溝通障礙。他們可能覺得父母無法理解自己的困擾,因此不愿意與父母分享。
私密性需求:孩子長大后,他們可能希望保護自己的隱私,不愿意將所有事情都告訴父母。他們可能更傾向于與同齡人或朋友分享問題和困擾。
03-06 閱讀全文>
因為孩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空間,自己的圈子,很多事情都怕跟父母說,我們做父母的還是從小就要,多跟孩子交流,也不要總是兇巴巴的對他,要成為孩子的朋友。
為什么孩子長大了對父母就不親了
1、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孩子的打擊過多。有些父母內心多多少少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但是往往因為不得方法,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了孩子過多的言語和身體的打擊,給孩子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陰影。而孩子每一次想要跟父母說句心里話時,再次受到父母的打擊,自然也就放棄了跟父母的溝通。
2、對孩子要求太高。經常在孩子面前說別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樣,如何有出息,埋怨自己的孩子沒有成就大事業,殊不知,“人比人,氣死人,”孩子沒有拿自己的父母和別人相比,父母也不要盲目攀比,打擊孩子的自尊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互相關心照顧才是家庭成員所需要做的重點,沒有什么比親情和快樂更重要,不是為別人而活,而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3、控制欲強。父母特別強勢,控制欲強,不懂得如何交流,孩子只要不聽話,就認為孩子不孝順自己,進行道德綁架,養了一個白眼狼。父母是真的愛孩子,可這種愛讓孩子透不過氣來,無法理解父母的真愛,或許父母的建議是對的,但是因為方式方法不對,孩子會逆反,走了彎路,更會埋怨父母。
孩子不愿意跟家長溝通怎么辦
02-25 閱讀全文>
因為家長越是教育,孩子就越是反感排斥,父母總是在孩子耳邊“嘮叨”,可孩子并不會認為你們的付出是為他好,他們更覺得你們是在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
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討厭父母
1、父母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把孩子當小孩子,他們的觀點不重要,沒有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
2、對孩子過于苛刻,以批評抱怨孩子居多,很少贊美孩子,甚至常常批評甚至體罰孩子,缺乏欣賞教育。這讓孩子與家長之間容易出現對立的情緒,相互間失去信心。
3、父母忙于工作和生計,對孩子的關心下降,而青春期的孩子內心比較敏感,可能會認為父母不關心、不在乎自己,久而久之,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自然會做出一些有違父母愿望的事情,甚至假裝討厭父母來博取關注。
總之,對待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耐心,不要急躁,跟孩子好好溝通,我相信孩子會理解父母的苦心,不在討厭、甚至敵視父母。
02-25 閱讀全文>
孩子可能覺得父母沒有充分地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因此對他們的做法產生誤解。父母的一些做法可能不夠合理,讓孩子感到失望或不滿。
00后的孩子為什么不理解父母
孩子不理解父母,那父母又理解孩子嗎?孩子不是父母眼中懂事的孩子,有幾個原因:
一,父母平時對待孩子不民主,都是安排指揮孩子做什么怎么做,孩子習慣于聽從指揮,沒有了理解大人想法的主動性,被動時間久了不但不會理解家長,還會有了反抗的沖動。
二,父母平時經常干涉孩子的一切活動,沒有給孩子獨立的空間,不尊重孩子個人隱私,讓孩子有了逆反心理,就是不配合父母,不聽你們的。
三,父母平時不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中來,只讓孩子學習,孩子壓根不懂柴米油鹽,生活需要奮斗,父母不容易等,所以更無從談起什么理解,他的理解能力和內涵都沒有正確樹立起來。
12-16 閱讀全文>
這個問題應該和孩子的生長環境有關系。俗話說“母慈子孝”。有孩子打罵父母,首先我們應該考慮一下孩子打罵父母的原因。是不是因為父母做的事情有失公允。如果父母對孩子一味地苛責,甚至對孩子非打即罵,那么孩子遇到對父母不滿意的事情也會對父母進行打罵。
孩子為什么打父母
“身教重于言傳!”家長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看到孩子身上的問題,首先要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我分析了以下幾點:
1、孩子過慣了“蜜罐里”的生活,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要啥買啥!家務活基本不會做。這樣打著“愛的名義”剝奪了孩子鍛煉自己的機會!久而久之,導致了孩子價值觀的扭曲,認為這些本來就應該是父母來做的!過度溺愛是一種傷害!
2、家庭氛圍和“家風家教”存在問題,在家庭里缺少“道德教育”,“孝道文化”…等品德思想的灌輸和引導!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孩子缺少品德教育、道德教育、孝道文化、尊老愛幼……等思想的匱乏,容易造成思想的扭曲!
3、缺少關愛,經常生活在“大吼大叫,打罵指責”的家庭環境中,孩子受到冷落,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只感到孤獨、壓抑甚至“仇恨”。心里的情緒好比“彈簧”,壓的越低,反彈的越高!
10-17 閱讀全文>
我們常常說不要以大欺小,可是父母常常是習慣性的以大欺小。家長打孩子一方面可能讓孩子向往暴力和權威,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孩子失去自信心。同樣,孩子也會覺得父母不夠愛自己,從而導致親子關系疏遠。
父母為什么不能打孩子
1.孩子犯錯誤,是因為父母事先沒有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或者父母沒有把話講清楚。
2.孩子所犯的錯誤,父母自己也在犯。爸爸媽媽自己都不知道這方面的事情應該怎么做,沒有很好地在這方面以身作則時,不要急著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這方面的錯誤,清楚地知道遇到這種事情該怎么做時,再去懲罰也不遲。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因為這時打孩子往往只是發泄自己的憤怒,懲罰時往往會失去分寸,會忽視孩子犯錯誤的原因,也很難給孩子講清楚為什么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傷孩子。應等自己怒氣平息了,頭腦清醒了,再實施懲罰。
父母打孩子有哪些危害
08-17 閱讀全文>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