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孩子出現問話不回答的情況,有不少家長都遇到過,但也束手無策。家長應該怎么辦?
3歲孩子問話不回答怎么辦
1、減少問話,改變方式。
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存在問話,但是我們和孩子之間,要大幅度減少問話。很多家長說,為了生活,我們肯定要問孩子問題啊,那怎么辦?其實我們可以換一種說話方式。
比如:我們問孩子冷不冷,孩子可能不會理睬你,但是我們說:“我覺得你有點冷,需要穿一些衣服。”孩子有可能會說:“我不冷不要穿衣服。”再比如你要問孩子剪刀放在哪里了,可以這么說:“我找不到剪刀了,我們一起來找一找。”
我們需要做好一個功課把問題轉變成陳述性語言表達出來,很多時候孩子就會回應你,而不是一句“不知道”,直接把你要說的千言萬語扼殺在搖籃中。
2、不要為了說話而說話,從而出現喋喋不休的重復問話。
孩子語言能力差,不太說話,不會溝通。為了教會孩子說話,通常的做法是不斷地發問,企圖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
你越想讓孩子說話,越是問孩子問題,孩子就越不肯說話,所以我們要讓孩子自發地產生有意義的語言,讓孩子為了溝通而說話,絕不是為了說話而說話。
比如孩子從幼兒園回來,你去問孩子:“你在學校中午吃了什么啊?”孩子通常不愿意和你說話。這種一問二答的說話方式,也不是我們提倡的。
這種方式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我們不問,孩子不說的刻板模式。我們想和孩子討論午餐,可以先說自己中午吃了什么,哪個萊喜歡吃,哪個萊不喜歡吃等等。這樣孩子會加入你的話題,描述自己在學校午餐的情況。這種溝通方式是我們渴望的,是經驗分享式的有意義的談話。
3、話不在多,在于精。
孩子說話,不在于喋喋不休無意義的說話,而是在于有意義的溝通,所以話多不是我們的目的,有意義的話才是我們的目標。
十句無意義的自言自語,不如一句有意義的溝通。我們要把溝通放在第一位,時刻記住溝通的重要性。
在吃飯、出游、坐車的時候,我們家長之間可以進行陳述性的溝通,孩子經常會主動加入進來,盡管孩子可能只說一句,但是這是有意義的溝通,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所有的要點,就是多使用陳述性語言。在家里,父母要互相提醒,減少問話。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不會有很大的改觀。隨著家長“功力”的逐步加深,孩子的改變會讓你驚訝。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