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矛盾往往源于雙方的溝通不暢。建議雙方可以試著坐下來好好談一談,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想法,尋找共同點,達成共識。
家長和孩子鬧矛盾了如何化解
一、家長要正視與孩子間的矛盾,不要逃避問題。家長和孩子之間有了矛盾之后,要尋找矛盾的源頭,然后解決,緩和與孩子之間的關系。
二、家長要擺正自己的身份和位置,和孩子做朋友。家長不能因為自己是父母就隨意批評孩子,這樣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激化矛盾。
三、家長要學會和孩子溝通,不要冷暴力。家長和孩子產生矛盾之后,要學會主動找孩子溝通,解決與孩子之間的矛盾,拉近自己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四、家長不要一直嘮叨孩子,一直在孩子面前念叨,這樣會讓孩子產生厭煩心理。家長應該讓孩子自己做決定,給孩子正確的引導,但是不要一直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觀念,否則會適得其反。
孩子為什么容易與家長起矛盾
一、對孩子過于嬌慣的父母,容易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懷胎十月,一朝分娩”母親生孩子本身就是功德一件的事情,再加上數十年的養育,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對自己的父母懷揣敬意和愛意。我國是一個非常重視孝文化的國家,在這樣的文化氛圍里,孩子從小接受這樣的熏陶,一般的孩子都會懂得父母之恩,即使跟父母之間發生了沖突,對父母行為有所不滿,也不會像“有仇”似的,動手打父母的更是少之又少。
但如果父母對孩子過于嬌慣,孩子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認為他的所有要求父母都應該無條件答應的話,那么,孩子不僅不懂得感恩,反而會有種“父母是虧欠他的”思想,當父母無力滿足時,便會產生埋怨和沖突。
第二、脾氣暴躁的父母,容易養出“有仇”的孩子。
脾氣暴躁的父母,經常會因為一些小事對孩子大打出手,孩子精神總是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總是特別擔心一丁點的小事就會惹得父母一頓大罵。長時間以來,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怨恨。雖然父母生養不易,但把孩子生下來并不是為了教訓他、打罵他,長期以來,孩子成為父母情緒釋放的出口,親子之間就會產生不可調和的沖突。
在這樣激烈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當他們成長為半大小伙子的時候,14歲以后進入叛逆期以后,他們的個人意識會增強,就會與父母之間產生非常強烈的沖突,嚴重時候就會動手,讓家長感覺“怎么養出一個有仇的孩子。”其實,這個孩子就像您的復制品,只不過站在了您的對立面。
第三、控制欲強的父母,容易養出會反抗的孩子。
還有一種父母,控制欲極強,孩子每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飯,今天去哪兒玩,跟誰玩,事無巨細地都要管。有些離婚的家庭里,離異的媽媽不讓孩子與爸爸見面,連打個電話都要問好多遍,孩子的日記本無論藏在哪里都能翻到……這樣的家長其實根本沒有意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自己的個人空間。
久在控制中的孩子看上去很乖,但實際上內心早已翻山倒海,找到機會就會出來“復仇”。這也造成了很多家長說的:怎么我養出了一個跟我“有仇”的孩子。
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相處
第一,當朋友相處,即平等、尊重。
這個體現在很多方面,例如:允許孩子有不同意見,允許孩子有話語權、選擇權。
第二,家長自己的覺察力
導致親子關系不良的最大原因,就是家長的控制欲,即:你不按我說的做,我就不高興。這個和上面的尊重,是一個意思,絕大多數家長知道要尊重孩子,為什么還做不到呢?因為放不下自己心中的控制欲,這個需要家長自己覺察。
第三,情緒管理
不把工作情緒帶回家,不讓孩子做情緒垃圾桶,會合理引導孩子情緒表達,這三點說起來挺簡單,就三句話,實際上能做到很不容易。
第四,正向聚焦
關注孩子優點,做的好的地方,任何事情都有正反面,只是看你愿意從哪個角度去看待。
第五,習慣夸獎孩子
別把孩子做的好的地方,當做應該,做的不好的就是不應該,總是在孩子做不好的時候回應,孩子的自信、自尊都會受到打擊。
第六,凡事找原因,不是想當然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后都會有相應的心理動機,孩子一定是這個行為中的受益者,所以他才會這么做。如果,你覺得孩子的這種行為不好(如看手機),那么你首先需要考慮的的是:孩子為什么會這樣,而不是他不應該這樣,我怎么能不讓他這樣。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