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主要是和家長唱反調。不聽父母的教育,不管你父母怎么說,不理會,你說東他說西,稍有不合意就吵鬧,甚至外逃躲藏,自個獨行獨居,哭鬧,這些是主要特點。
叛逆孩子的表現有哪些
1、反抗家長和權威人士:他們可能會對父母的規定和要求產生抗拒感,甚至故意違反規定。
2、情緒波動:由于荷爾蒙水平的變化和日常生活中的壓力,他們可能表現出情緒不穩定,經常出現憤怒、沮喪、焦慮等情緒。
3、社交行為變化:他們可能開始尋求與同齡人的交往,對父母和家庭的關系產生疏遠感。
4、睡眠和飲食習慣改變:他們可能會晚睡晚起,飲食習慣不穩定。
5、衣著和外表變化:他們可能會開始關注自己的外表和形象,有時會選擇穿著暴露或另類的服裝。
6、接受新思想和觀念:他們可能會開始接受不同于父母和家庭的思想和觀念,對社會和文化的認知開始發生變化。
面對孩子的叛逆,家長如何應對
一要以理服人。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家長首先灌輸給孩子的應該是正確的,是原則的東西,而不是自己的臆測。
二要講究方式。同樣的一句話,從不同人嘴里說出來,效果往往是不一樣的。無論是原則還是真理,面對孩子的說教,必須講究策略。強硬的要求,再正確也達不到效果。
三要換位思考。孩子對家長最大的怨言就是:你不了解我。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分析問題,才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捷徑,也是最好的渠道。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度過叛逆期
1、理性。孩子進入青春期是孩子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是孩子從少年變成青年的階段性象征。這一成長發育過程中,孩子會變得焦慮、壓抑、叛逆、脾氣大、頂撞家長老師同伴、甚者會在家里與父母對著干,更有甚者會出現過激行為。此類情況考驗的是家長的理性,家長的態度,家長的耐心,家長的智慧。做為家長,萬不可和孩子一樣發怒、渲泄,而是將耐心、耐力、耐性有效結合起來,和孩子一起渡過這一特殊時段。
2、陪伴。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說白了,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是相當有限的,是有時段的,是有時效的,特別是寄宿制學校的家長,留守兒童的家長,一年中和孩子全天候相處的時間屈指可數。所以說,父母應該利用有限的時間與孩子心心相印,平等對話,將心比心,充分體現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
3、滿足。適當、合情、合理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成長需求。諸如孩子想購買有益的課外閱讀書籍,因為,最美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再窮不能窮了孩子的教育,再苦不能苦了孩子的成長。因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是實現中國夢的接班人。
4、抗壓。好孩子,好身體,大心臟。古人說:宰相肚里能撐船。說的是家庭教育的氛圍,家長的胸懷,家長的格局,家長的視野,家長的邊界。好家庭、好氛圍、好家長培養的好孩子不但要有好身體,更需要好心理,孩子必須要有抗壓受挫能力,一但失卻這一能力,孩子在困難面前會畏縮。試問:這樣的孩子能飛得更高嗎?能走得更遠嗎?
5、挫折。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孩子青春期的叛逆現象告訴我們,光有抗壓能力不夠,還要有這一年齡段從生理到心理能夠承受得住的受挫能力,當孩子受到挫折時,家長應第一時間觀察、摸清、掌握孩子的心理動態,從正面幫孩子進行心理干預,心理疏導,幫孩子樹立自尊心、自信心。這是因為,自信的孩子最可愛,自信的孩子更陽光、更健康。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