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家長天天嘮叨孩子,會使孩子變得不愿意跟家長溝通,產生跟家長作對的心理,有些孩子會變得沉默,自卑,不再會跟家長交流內心感受。所以不要家長天天嘮叨孩子,這樣對孩子成長不利。
家長天天嘮叨孩子罵孩子的后果
父母的嘮叨,有可能會使孩子失去傾聽。
在許多時候,家長看到孩子的問題,有可能是孩子天性的表現,不全是錯誤。如果家長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而是自己不停的說,那孩子就算有滿腹的話,在這種情況下也說不出來。就算孩子說出一些,家長反而會認為孩子在狡辯。帶來的影響就是孩子可能不會再有耐心去傾聽。
父母過度嘮叨,會使孩子不自信。
嘮叨,某種程度上是帶有指責的意味,是家長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將自己的期望和不滿發泄到孩子身上。長此以往,父母的不自信就傳遞給孩子,他們會承受巨大心理壓力,嚴重的會使孩子產生不自信。當孩子的負能力過多時,甚至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發展。
父母的嘮叨,可能會影響親子關系。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孩子也一樣,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嘮叨不僅傷害親子關系,也使孩子對父母產生逆反心理。如果家長還像小時候那樣管教孩子,只能加深親子關系的裂痕。
孩子長期被嘮叨,會積壓很多負面情緒,當情緒積壓到一定程度,他們就會“選擇性失聰”來保護自己。父母的嘮叨,用之有道,則為愛;用之無道,則為害!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帶有寬容、寬厚的態度,不要讓你的嘮叨影響孩子的成長。
為了孩子健康成長,父母要如何改進呢
1、家長可以試著變換不同的教育語言來指出孩子的同一缺點。如對于孩子寫作業粗心的毛病,父母應仔細點、不要再當馬虎大王了,寫算術式時不要把等號丟在腦后等,比反復說要用心,別粗心更有效。
2、家長的責備語調要比平常說話的語氣低沉。低沉的語調能令人感到理性的存在,使家長與孩子都能冷靜下來。用與平常不同的語調還可以喚起孩子的注意。
3、讓沉默取代指責:那些聽慣了父母責罵的孩子,在犯了錯誤之后,自然會等待著父母的打罵。如果這時父母真的責罵了,孩子反而會覺得松了一口氣,會產生一種又熬過去了的心理,過后就忘了。久而久之,孩子就成為了一種習慣。父母保持沉默,反而會使孩子去猜測父母的心態,緊張的情緒會保持一段時間,并開始反省自己的錯誤。
4、使用強調性語言:父母在指責孩子以前用強調性的語言說:我只說一遍。如果孩子未聽見,也不要重復,讓孩子品嘗一下不聽話的苦果,下次他就會注意聽了。不停地嘮叨只會使孩子產生厭惡,父母力圖糾正孩子錯誤的愿望反而不能實現。
5、父母要明確指出孩子錯在哪里:很多父母在孩子犯了錯誤后,不講清道理就批評一頓,說完之后又忙自己的事了。孩子糊涂地不知自己錯在哪兒,或者不知錯誤的危害,也就自然不把父母的話當回事了。
6、只針對眼前的錯誤進行指責:很多父母往往只要孩子犯了個小錯誤,就把過去的錯誤重新數落一遍,新帳老帳一塊算。這樣不但使孩子對所犯的錯誤分不清主次,淡化了對這次錯誤的批評,還會影響親子關系,抵消教育效果。
父母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孩子呢
首先,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平等對待孩子。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首先不要大吼大叫去吼罵孩子,父母要先冷靜下來,把孩子的情緒也安撫下來然后慢慢引導孩子說出犯錯誤的原因,然后和孩子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用朋友的方式和孩子相處,平等地對待孩子。
其次,父母要懂得情緒管理,不要動不動就吼罵孩子。
很多家長的情緒都非常暴躁,這也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心理,讓孩子變得非常的情緒化。這就可能讓孩子在以后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也像父母一樣,采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等到孩子長大以后為人父母的時候,她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時候,也會采用當年自己父母對待他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所以作為父母,作為一個成年人,父母應該表現得更加成熟穩重,懂得自己的情緒管理。
最后是父母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提升。
教育是一個需要家長們不斷糾錯的過程,家長們把自己的觀念上的錯誤,還有教育方式上的錯誤,在教育自己孩子的過程中慢慢進行改正,其實這個過程中就引導了孩子,還讓父母自己得到了提升。所以家長也需要不斷地學習來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等,這樣才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游刃有余,恰當有度。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