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有這么一類孩子,他們在外人面前總是表現得很膽小、不敢表現自己。比如,路上遇到同學會低著頭走過,假裝沒看到;上課時,老師提出的問題,自己知道答案卻不敢舉手回答,孩子這些表現是缺乏自信心。那么,面對孩子不自信家長該怎么引導呢?下面分享4個培養孩子自信心的方法!
孩子不自信家長該怎么引導
1、先共情,接納孩子暫時做不到
有些家長在看到孩子遇事退縮,不敢嘗試時,常常會有兩種極端的做法。一種是忍不住批評孩子:“笨死了!怎么這么沒用!”一種則是使勁地鼓勵孩子:“要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做到的!”
其實,這兩種方法對于孩子來說,都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批評指責,只會使孩子的自尊受到更大的打擊;而空洞地鼓勵,只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不被父母認可。
曾經聽朋友講過這么一個案例,小A是一個幼兒園的男生,在一次親子運動會上,有個活動,要求孩子獨立通過獨木橋。當其他小朋友在過獨木橋時,小A一直怯怯地躲在媽媽身后。
眼看就要輪到小A走了,媽媽轉過身去,對小A說:“到你了!加油哦!”小A小聲地跟媽媽說:“媽媽,我……不敢。”媽媽一聽,立馬板著臉對小A說:“你是男孩子,有什么不敢的。快去!”
小A被迫無奈,便小心冀冀地上了獨木橋。一上獨木橋,小A便兩腿不停地發抖,沒走兩步,就大哭起來!從那之后,小A一看到獨木橋就躲得遠遠的,再也不去嘗試了。
可見,在孩子心里還沒有準備好時,父母一味地用威逼利誘的方式,來強迫孩子去行動,并不能幫助孩子真正地克服內心的恐懼,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自信。
這時,父母不妨先共情孩子。比如,媽媽可以對孩子說:“獨木橋又高又窄,要通過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當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理解和接納后,往往才會更有勇氣去面對困難。
2、幫助孩子排除顧慮
許多孩子不敢嘗試,是因為他們害怕做不好或做錯后會受到他人的負面評價。比如,回答老師的問題時,答錯了會被同學笑話。
當家長看到孩子表現出膽小、退縮時,可以先詢問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顧慮。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表達,家長也可以主動問孩子:“你是不是擔心回答錯了,會被同學嘲笑?”
如果孩子點頭,我們可以進一步引導孩子:“如果其他同學回答錯了,你會笑他嗎?”或是問下孩子,班里學習成績一直很好的同學,是不是也有答錯的時候。當家長這么引導后,孩子內心的顧慮就會有所緩解。
3、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
當孩子不敢做某事或做不好某件事時,不少父母會將其歸因為孩子能力、品德問題。比如,有些家長會說孩子做不好,是因為太笨、太懶。這會導致孩子認為,自己天生比較笨,再努力也沒用,從而不愿意去嘗試。
其實,這時家長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知道,沒有人天生就會做好某件事,都是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
比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媽媽以前也不敢過獨木橋。但后來通過一點一點地練習,先學會敢在獨木橋上站,再慢慢地敢在上面走。”
這種引導,可以讓孩子意識到,暫時做不到沒關系,只要肯學習,自己也是可以逐步做到的。
4、讓孩子看到自己以往成功的經驗
還在上幼兒園的小B,有天放學回家時,媽媽發現她一臉的沮喪。媽媽一問才知道,原來今天幼兒園有個折紙的手工課。課上老師教小朋友折小兔子。她身邊的同學都折得很像,但自己折的完全看不出是只兔子。
小B傷心地跟媽媽說:“我太笨了!怎么學都學不會。”這時,媽媽對她說,“誰說你笨呀,你看你剛開始學畫畫時,連筆都拿不好,現在畫得多好啊。前幾天你的畫,不是還被老師貼出來展覽了。”
當孩子表現出不自信,認為自己做不到時,我們也可以參考這位媽媽的這一做法,列舉出孩子以往一些成功的經歷,讓孩子看到,自己曾經取得的成績,也是一種增加孩子自信的方法。
著名戲劇家蕭伯納曾說過:“擁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自信,能讓孩子擁有樂觀向上的心態,給予孩子面對挫折的勇氣,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孩子為什么自卑不自信?真正的原因與你有關!
1、家庭環境有關
有些父母習慣把孩子圈在家里,出門次數少,帶孩子與人交流的機會少,所以孩子的生活范圍基本上只有家里那么大,孩子自然無法適應外界環境,一旦接觸他人,表現出的就會是想要依賴父母,不能獨立完成事情,更不敢遠離父母身邊。他們的不自信,恰恰是缺乏出門鍛煉造成的。
2、父母的限制太多
現在的孩子都被家人過多保護著,他們獨自做事的機會并不多,遇到不能完成的事情時,肯定就會不自信。有時候,這些孩子接觸外界的時間并不少,卻由于處處受約束、受限制。
比如想玩攀巖設施,家長說太危險不同意;想騎平衡車,家長說不安全不同意。孩子只能羨慕地看著其他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情,長期如此,孩子不僅不自信,眼神中還會有更多的膽怯和畏懼。
3、父母沒有給予無條件的愛
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愛應該是無條件的,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愛,加注了太多的期望和想象,給孩子定制高目標,讓孩子必須朝著目標努力。給孩子設定規則,一旦孩子違背就要遭受指責和批評。他們用愛的名義“綁架”孩子,讓孩子變得壓抑和不自信。
在這些因素中,最后一點尤為重要,因為前兩者的因素都是可以隨著時間和孩子的漸漸長大而發生變化的,而父母給予的愛是貫穿孩子整個人生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分析表明,父母(特別是母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角色,是孩子的引路人,孩子的童年,如果能得到足夠的愛與關懷,孩子就能有足夠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會讓孩子產生對他人和這個世界的信任和愛,還有對人生的確定感和自信感。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