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有的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成績差,不僅是他們自己內心著急,家長也會著急,并且也會想提高成績的方法。但是有的孩子明明已經很努力了,并且也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效果不怎么好,有的甚至是越努力成績反而越差。對于這種情況,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越努力成績反而越差的原因
按理說,如果是學習方法不對的話,再怎么努力學習成績也不會下降,頂多是止步不前,但是如果別人都在進步,那么孩子的成績自然就會后退的。
另外一種分析方法就是,他們一直很努力的學習,而其他同學不怎么學習反而成績很好,就會產生心理負擔和壓力,情緒上也會有變化,影響學習,導致成績下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么一個規律: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往往花在學習上的時間都不會太多。因為那些學習好的學生,學習效率很高,很輕松地就可以理解知識點,而剩下的時間,就可以用來取得更大的進步。
而有的學習不好的同學,看書做題都很痛苦,效率低下,每天連老師布置的作業都難以完成,根本擠不出時間來提高自己,只能越來越痛苦。于是,學習成績的差距就越來越大了。
很多同學喜歡用做題來提高成績,盡管刷了很多題,但并沒有充分理解每一題的思路。如果不經常去分析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拒絕做出調整,那么只能叫磨洋工或者叫重復勞動。
重復勞動最大的特征就是反復地去做對事情結果沒有實質影響的事情,這其實就是一種低質量的勤奮,表面上很刻苦,實際上卻刻意回避了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樣的的勤奮,比懶惰更可怕。孩子這樣拼命做無用功的最大意義,不過是麻痹自己,營造一種“我很努力”的幻覺,是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越努力越退步,也就理所當然。
學習要提高思考的深度,讓努力做到有效果
1、拓寬知識面
第一步就是拓寬知識面,這相當于是基礎。只有基礎打得牢,后面在深入的時候才不會陷入“鉆牛角尖”的困境。
舉個例子,比如你之前一次考試成績進步了,但是這次考試又退步了,你就會懷疑,自己是這段時間松懈了?驕傲了?還是說努力學習獲得進步就是個偽命題?
但如果你的知識面夠寬,你就會知道在經濟學上有一個詞叫做“回歸均值”,也就是說之前的進步很可能是超水平發揮,而之后的成績回落,也僅僅是在“均值回歸”的規律下回到了原來的水平罷了。
當然這僅僅是其中的一種可能。知識面的拓寬,能讓在你遇到問題時發現更多的影響因素與解決辦法,而這其中必定有一種方法能幫助你解決眼前的困境與難題。
想要實現這一點,并沒有什么便捷的方式,只有兩點:多讀書,讀好書;多做題,做好題。
2、提高知識鏈接強度
當知識面足夠寬時,就會形成一個新的問題——知識點過多。那么該怎么辦呢?這就要做好鏈接,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這一方面是能夠幫助我們把散亂的知識點,進行體系上的重構,便于記憶以及今后的復習,另一方面是能夠提高應用的效率。
比如,當你看到某個問題中的一個關鍵詞,你能想到的不是一個個孤立、零散的知識點,而是一整串甚至是一整套完整的知識體系。
舉個例子,說到1900年,你能想到的不僅僅是義和團運動,還有英國原六個殖民地宣告成立澳大利亞聯邦、罷工潮席卷歐洲,以及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法國巴黎舉辦了奧運會。
如果能夠達到這一步,那么無論這道題會怎樣出,你都能做到有話可說。而這需要你在通盤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做好三點:
一是搭建好知識體系,可以是按照課本大綱也可以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分類。
二是在書上及自己的腦海中標注好這些知識點涉及到的關鍵詞。
三是根據不同的關鍵詞進行發散,可以是聯系,也可以是對比。
3、培養判斷能力
也許有同學會發現自己往往在試卷上洋洋灑灑一大篇,但結果該答的沒答,不相關的內容答了一堆;或者是相關的公式列了一堆,卻不知道哪幾個是有助于自己答題的。
這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判斷能力的不足,題目與答案之間,論點與論據之間,步驟與步驟之間都是存在因果關系的。當腦海中蹦出一大堆相關知識點時,我們需要作出判斷,究竟哪些是能夠幫助我們解題的。
想要做到這一點,有兩個途徑:
第一種是憑借自己的經驗,也就是我們說的“題感”,拿到手,我就知道該怎么做。這種經驗比較有限,但印象深刻,運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第二種是借用別人的經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題型模板、答題套路。這種經驗比較多,使用范圍也比較廣泛,但由于不是自己總結的經驗,還需要在做題與考試中多加實練。
一方面是提高熟練度,另一方面也是有助于補充、調整其中的不足之處。
4、學會反思
通過上面的思考,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絕大多數的題目與學習中的問題。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思考就到到此結束了。
我們還要盡可能全面地做出反思,比如以解題而言,我們需要由淺入深向自己提出問題:
這道題我是怎么做出來的?→這個過程中我走了什么彎路?→為什么會走彎路?
從這道題我獲得了什么好方法?→這個方法還適用于別的題目嗎?→這個方法還有優化提升的空間嗎?
這道題我真的已經掌握了嗎?→換個條件,我還會做嗎?→還有別的解題思路嗎?
反思的目的是讓我們觀察自己的思考過程,以回溯的方式逆向、客觀地審視自己在這一過程中的得失。
5、增加思考頻次
通過前面提到的4個環節,基本上就可以形成思考的閉環。最后一步,也是尤為重要的一步就是增加思考的頻次,將思考融入學習的各個環節中,將每個環節中的思考形成固定模式,提高思考的效率,同時隨著思考與學習的深度融合,最終促使我們的思考能力更上一個臺階。
我們將學習的過程,拆分為預習、上課、寫作業、復習、考試五個環節,根據每個環節不同的學習重點,設置不同的思考問題。比如:
預習,重在了解,我們可以向自己提問:這篇課本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其中有哪些比較好理解?哪些似曾相識?哪些我根本看不懂?
上課,重在理解、掌握,我們可以向自己提問:老師上課講了什么?重點的內容是什么?我課前的疑惑已經解決了嗎?
寫作業,重在記憶、應用,我們可以向自己提問:今天學的知識,我都記住了嗎?課后練習能正確運用嗎?這些知識適用于哪些題型?這些知識和之前的知識有沒有什么聯系?會帶來新的答題思路或模板嗎?
復習,重在歸納、總結,我們可以向自己提問:知識點自己都掌握了嗎?有沒有遺忘的?知識點之間邏輯結構清晰嗎?有沒有混淆不清的?方法總結的全面嗎?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可以使用?
考試,重在檢測、反思,我們可以向自己提問:之前這一階段的知識,我掌握得怎么樣?哪些會?哪些不會?什么原因導致的不會?該如何改變提高?哪些地方自己做得比較好,后續可以繼續沿用?
當然,每個人的學習能力不同、知識掌握程度不同,設置的問題也會有深有淺,這需要大家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去調整。
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與訓練之后,肯定能解決越努力成績反而越差的情況,而且會對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更加深刻地了解與認知。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