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英國父母認為,孩子說謊并不是什么大事,每個人都會說謊,這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行為表現,父母只需讓孩子認識到說謊的錯誤行為后,孩子自然就會不再說謊。而在我們生活當中,一些父母面對孩子說謊就會對其說教或責罵,當場揭穿孩子的說謊行為,因此讓很多孩子變得越來越愛說謊。
在平時的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會出現說謊的行為。據研究表明:在三歲的孩子當中,往往有半分之三十的孩子會出現說謊行為,七歲之前的孩子百分之八十都說過謊,而到達十歲以后,所有的孩子都說過謊。而這些謊話都是因為父母的行為或語言導致的,越是嚴厲的家長,孩子就越會說謊。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說謊的行為
1、不要嚴厲懲罰孩子
你在識破了孩子的謊言后,不可以嚴厲的懲罰孩子。本來孩子會因為自己做錯事了,害怕爸爸媽媽懲罰自己。你再大聲恐嚇他,或者真的給他很重的懲罰時,他也許會因為承受不了而產生逆反心理。但是也不能不懲罰,要讓孩子知道做錯事就要承擔責任,要接受相應的懲罰,這樣才能避免孩子下次不犯錯,不說謊。
2、不要過分追究
對于孩子的無意說謊,家長不要過分追究,因為隨著孩子認識的提高,這種情況會慢慢消失。重點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說謊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放寬心境平靜對待,不要因為孩子說了一次謊就覺得他們的道德敗壞,更不要因為一次謊言而給孩子貼上愛撒謊的標簽。因為隨著孩子生活范圍的擴大以及見識的長進,他們就能夠分清現實與想象之間的差別。如果他們說的是想象型謊言,家長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
3、對孩子無心之過表示理解
幼小的孩子不小心打碎花瓶、杯子是常有的事,如果父母一貫以責罵、懲罰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很有可能通過撒謊來逃避懲罰。這時,父母如果能停止抱怨和責罵,告訴孩子:“花瓶比較滑,你也不想打碎它。”這樣的言語會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理解的,以后犯了同樣的錯會更愿意告訴父母。用安慰代替說教。孩子撒謊常常出于恐懼心理,父母與其一個勁兒地審問、說教,不如設身處地的安慰孩子。
4、以“承擔”,代替“懲罰”
當孩子做錯了事,如果我們需要“懲罰”孩子,那么必須遵守一個原則,就是“關聯”。也就是說,孩子獲得的懲罰,一定要與錯誤的行為本身有關系,因此更好的方法,是讓孩子自己“善后”。用“承擔”代替“懲罰”,比如孩子打翻了花盆,就讓他自己收拾好;孩子弄濕了地面,就讓他自己拖干凈...。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明白了自己行為帶來的結果,也在承擔的過程中培養了自信心和責任感。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