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很多家長忙于工作就會疏于對孩子的管教,此時雙方沒有協商好對孩子的教育工作,就會導致互相拆臺,讓孩子越來越不聽話,難以管教。為了讓孩子懂事,家長要耐心的引導和教育,不要動手打罵。
孩子不聽話如何管教
1、平視孩子
教育孩子,心態很重要,有些家長缺乏耐心,動不動就大吼大叫,殊不知,這樣一開始就讓孩子產生了抵觸情緒,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父母要學著平視孩子,用對話,而不是訓話的態度與孩子溝通,才能讓孩子放松警惕,接受父母的行為。
2、走進孩子內心
解決問題,要從根源上找方法,一味打壓表面上風平浪靜,其實根本不能杜絕問題的再次發生。要想改正孩子的錯誤,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遇事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做到多溝通,才能實現愉快教育。
3、多鼓勵、少指責
孩子雖小,但也有自己的自尊心,打罵孩子不僅傷害孩子的心靈,還會與孩子越走越遠。對待孩子,應多鼓勵、少指責,把“你能不能不這樣”換成“我希望你能這樣做”,選擇讓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平時要善于觀察孩子的閃光點,多表揚鼓勵孩子,使孩子更加自信,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
父母不要一味的高姿態面對孩子,要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與孩子做朋友,拉近與他的距離。面對問題要有耐心,拒絕暴力行為,多溝通多交流,才能使教育事半功倍。
4、控制自己的情緒
很多家長在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時,非常容易動怒,對孩子說一些批評的話,甚是還會動手打孩子,但是這樣做對孩子的管教沒有一點用,反而容易讓孩子養成叛逆的心理,跟家長對著干。
其實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要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保持溫和的脾氣,孩子才能聽進去家長說的話,其次要判斷孩子的行為到底有沒有錯,不要因為自己的一時大意錯怪了娃,會讓孩子內心很失落。
5、跟孩子好好溝通
溝通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在孩子不聽話時,家長要先跟他進行心平氣和的溝通,跟孩子換位思考,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另外,有些孩子平時調皮是因為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力,所以家長要對給娃更多的關愛,不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忽視。
孩子為何會叛逆不聽話
原因一:情緒激動,聽不進去家長的話。有時候孩子的正在情緒失控的時候,家長為了平復孩子的情緒,就喋喋不休地給他講道理。但是孩子受情緒的驅使,他們是聽不進去家長說的任何道理,也聽不進不去家長說的話,就顯得孩子不聽話。
原因二:家長對孩子提出的要求過高,孩子經過一些嘗試之后,覺得自己無法完成,慢慢也就不愿意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了。有時父母常常向孩子做出承諾,但最后并不兌現,然后會威脅恐嚇孩子,但不懲罰,這樣孩子就認為父母的話不必當真。
原因三:孩子沒有選擇權隨著孩子不斷長大自我意識不斷提高,漸漸會有自己的一些看法、興趣等。而站在家長的角度,總希望孩子能夠成材,自己為孩子做的都是最好的,為孩子規劃好一切,要求孩子照著辦。
阻止孩子自己的意愿去嘗試,從而令孩子產生挫折感,長期下來,孩子就會變得不聽話。家長需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選擇,而不是要他們服從你的決定。
孩子和家長發生矛盾家長如何處理
首先,要表現出妥善解決事情的誠意。家長要用我們的明確的口吻告訴孩子,我們是非常希望把這件事情處理好的,而不是單純的在和你發脾氣。比如說可以對孩子講,我的確認為有比這樣更好,而且你我都可以更便于接受的方法。
這句話講出來就告訴孩子,我的出發點是為了妥善解決這個事情,是為了妥善解決這個問題,以及你眼下的困惑。明確了出發點,孩子才愿意繼續傾聽,我們接下來說的話。
其次,父母也需要調適好自己的心理狀態,在孩子面前更多表現出積極情緒。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當前生活狀態,不要把自己的恐慌、焦慮等不良情緒傳染給孩子。多一些積極思維,多一些積極暗示。如正好有大量時間進行學習、看書,正好可以陪伴孩子。
最后,在沖突之后,雙方達到妥協或一致意見時,在孩子面前要用行動表現沖突的結束。尤其是一些肢體語言的使用,比如當家長和孩子運用了前邊幾步,已經最終達成了共識。那么家長可以多謝對方,感謝他的讓步,通過握手,拉手或者擁抱,改變語氣后面露笑容,讓孩子體驗到矛盾的結束。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