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有的孩子在學校老是惹事,家長要理性的引導這類孩子。讓孩子明白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家長要告訴孩子在和朋友相處的過程中,要學會和周圍的人相處,不要老是亂發脾氣,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在學校老是惹事怎么辦
很多家長在看到孩子闖禍后的第一反應是指責孩子,如果他們之前一直比較調皮,家長更是不由分說地對他一頓批評了。家長的這種下意識的行為,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只會讓問題朝更為嚴重的方向發展。他們惹事家長要先冷靜下來,站在他們的視角分析一下:為什么要這么做?是不小心還是刻意?換位思考,并給孩子自我辯解的機會。
告訴孩子不當行為的后果。告訴孩子被打的人都會很疼,千萬不可以以暴制暴。培養他們的共情能力確實需要漫長的過程,但若對他們實施肉體懲罰,無形中也是在告訴他下次你也可以這樣做。要客觀地幫助孩子分析行為可能導致的后果,但不要用恐嚇等方式制造孩子的罪惡感,讓孩子正確的看待這類行為。
利用概念引導。在孩子的意識當中常常有攻擊性行為,但是孩子意識并不是具有攻擊性的。簡單來說就是孩子不知道攻擊別人的后果,以及攻擊這個行為的負面性。這個時候一個錯誤的意識往往會引導出許多錯誤的行為。
所以父母需要傳遞給他們一個概念,那就是:攻擊別人是不對的,并且攻擊別人會傷害到別人,同時也可能會傷害到自己。當他們能夠理解家長想要傳遞的概念之后,意識擺正之后行為就會跟著變化,所以家長要理性的引導孩子。
父母應該怎么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平日生活中父母在遇到事情時,可以引導他們進行換位思考,幫助他們認識和理解父母和別人的情緒,從而讓孩子懂得接納人與人之間是有個性差異的,學會傾聽和理解他人的需求,才能和別人進行有效的溝通,也讓孩子明白,對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
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父母要注意自身言行,對家人不能過于霸道,對孩子的期望與要求不能過高,而要盡可能合理,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適當給孩子一些控制權,讓孩子通過觀察父母的言行明白,誰也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每個人都需要得到關注與尊重。
讓孩子學會感覺別人的感覺。孩子只有學會體驗別人的感覺,才能體諒別人。當他們無理取鬧的時候,父母可以告訴孩子,父母心中現在感覺很不舒服,而不是吵孩子。讓孩子知道,孩子的這個行為,會導致父母的心里很難受等。
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因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哭鬧時,父母不要立即去哄,而要用轉移注意力、不理睬、暫時離開等方法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讓其明白哭鬧也沒有用。生活中,要鼓勵他們把自己的想法用語言表達出來,遇到不合理的要求,父母要和孩子講清楚道理,堅定立場,讓孩子懂得有些規則是不能打破的。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有責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遵守規則。所以,別擔心孩子累著或做不好,讓他主動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對孩子幫忙和自立的行為予以鼓勵、表揚,讓孩子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他們就會自覺地遵守規則,而且這種自覺會伴隨其一生。
家長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
和孩子做朋友,不采取過激行為。正確地教育他們就要放下姿態,主動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一直表現得高高在上。家長要經常與孩子進行深入、親密的交談,傳遞出自己對孩子的愛。此外當他們犯錯誤時,家長們要首先平復自己的情緒,切忌對他們采取過激行為,不論青紅皂白先來一陣棍棒教育,而是要心平氣和地幫助孩子分析、解決問題。
家長要做好榜樣。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家長必須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有很多書香世家就是如此,父母素質高、德行好,他們自然而然也很有教養。相反,如果在一個烏煙瘴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他們也很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