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做錯了事不愿意承認錯誤怎么辦?那么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小孩兒不認錯,應該加以引導,進行教育,使孩子逐步明確錯在什么地方,從心里真誠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具體原因分析如下,孩子的教育,是有很深的學問的,作為家長,也應該跟孩子一起學習成長,但是孩子有錯誤,絕對不能打,容易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
孩子做錯了事不愿意承認錯誤怎么辦
1、批評勿提舊錯。
當孩子出了問題,有些家長愛把翻篇的舊錯和新錯疊加到一起,像一門大炮變本加厲地轟炸一通,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自尊心很受傷。因此,家長要就事論事,當下出現的問題就解決當下,不能老是揪著過去的“小辮子”不放。如果做不到,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別人動不動揭你的老底,讓你難看,你心里是啥滋味?
2、批評要委婉。
是人都會犯錯,犯錯皆有原因。不能一出錯誤家長不分青紅皂白直擊主題,直戳孩子淚點,而且急于讓孩子認錯。先冷靜地分析一下孩子犯錯的原因,弄清楚后有針對性地、委婉地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就象我們求人辦事一樣,你不可能見了人家的面就直奔主題,得先寒暄一番,不然對方會很反感的。
同樣道理,在我們批評孩子時,也應先對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給予肯定,這里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有時候孩子是為了做好事而“過失犯錯”的,這樣就更不能盲目地批評孩子,應該先肯定孩子的動機,保護孩子的積極性,然后再和風細雨地指出孩子不對的地方,讓孩子愉快地、沒有壓力地接受批評。
3、批評要恩威并用。
有時候孩子犯的錯誤比較大,得需要比較嚴厲的批評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闖了禍。當孩子在家長的批評里讀到自己所犯的錯誤有點嚴重時,他可能會感到很害怕,這時家長要恩威并用,一邊表情要嚴肅,語氣要重,一邊有意識地接觸孩子的身體,可以扶著他的肩膀說話,可以拉著他的兩只手講道理給他聽,但是,絕不能打孩子。
如果在這個時候打孩子,尤其膽子比較小的孩子,有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就像我們平常所說的“嚇傻了”,“嚇破膽了”。
4、批評結束要展現愛。
雖然現在的教育提倡家長和孩子建立平等互愛的關系,但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在孩子那里還是絕對權威的家長作風。突出的表現是,批評孩子過后,父母在孩子面前一直板著臉說話,而且表情嚴肅,語氣重,或不理睬孩子。這種做法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不原諒他的過錯,不喜歡他了。
以后孩子做事會畏首畏尾,長此以往,孩子會形成一種膽小怕事的性格,影響一生。因此,家長在批評孩子過后,要表達對孩子的感情依舊,結束語要充滿對孩子的愛。例如,“好啦,這件事情就過去了,以后一定要注意,去玩吧!”
5、如果本來打算和孩子一起出去玩,或者一塊兒干什么的,也不能因為孩子今天做了錯事而改變計劃。要讓孩子知道,做錯了事就應受到批評,但父母不會因為他做了錯事就不愛他。
6、本身沒有意識到錯誤。孩子眼中的世界和大人是不一樣的,對錯誤的認識也跟大人不太一樣,有些大人認為錯誤的言行,孩子可能并不認為是錯誤的,或者沒有那么嚴重,根本不明白對和錯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7、比如,有時候孩子拆壞東西,他只是覺得好玩,或者想去探索,并沒有故意搞破壞,很多時候并不覺得是錯誤的。但是如果東西比較重要,家長往往會生氣,要孩子認錯。這是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造成的差異。
8、害怕懲罰。一些家長采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動輒就打罵責罰孩子,孩子做錯事后怕受懲罰,只好用撒謊或者拒不認錯來掩飾自己的過錯。他們不是不知道自己做錯了,只是害怕承認錯誤后遭到嚴厲批評和懲罰,因而不愿意承認自己有錯。有的孩子還可能有點僥幸心理,死不認錯,蒙混過關,就可以逃脫懲罰了。這樣的教育方式非但于事無補,反而容易產生叛逆、撒謊等問題。
9、自尊心強,怕丟面子。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尊心,也需要與成人一樣受到尊重。在公開場合受到批評,孩子會覺得這是一件很沒面子的事情,尤其是父母越嚴厲,孩子的自尊越受挫,這時即使孩子知道自己錯了,也不愿意承認。
10、家長的錯誤示范。小孩子的大多數行為都是學來的,學習的對象最主要的是家長。有的家長總是讓孩子服從自己,自己有錯還找借口,拒不向孩子認錯。有的家長面對小孩子之間的糾紛,總是護犢心切,甚至強詞奪理,顛倒黑白。家長的錯誤榜樣混淆了孩子的是非觀念,還縱容孩子撒謊隱瞞行為,孩子當然有樣學樣了。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