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古人說“厭其師而不好學”,實際上,怕其師也不好學。孩子害怕老師,即使到了學校,也會影響孩子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進而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那么老師太兇孩子不想上學怎么辦呢?
老師太兇孩子不想上學怎么辦?
一、真正會影響孩子的不是老師的行為,而是孩子對老師行為的解釋和理解。
二、與其擔心,不如先了解足夠的事實。在此之前,不要輕易下結論或采取行動。
三、盡量不要直接問孩子:“為什么你覺得老師兇巴巴?”這樣抽象、概括的問題,而要問更加具體、更加多角度的問題,比如可以問問老師對待不同孩子的態(tài)度和行為(對男生、女生、成績好的學生、成績差的學生是否有態(tài)度和行為上不同)、問問別的同學是否喜歡這位老師、問問讓他感到老師兇巴巴的原話等等。這樣問是因為孩子剛上小學,可能并不能將情況表達得很清楚,可能夸大或者片面表達。
四、除了詢問孩子相關的事實,你要讓孩子把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可以問孩子:“上課的時候,你是不覺得很害怕/你害怕老師叫你回答問題/你是不是覺得老師討厭你?”之類的問題。
五、在孩子表達的時候,你一定要認真地聽孩子說,千萬不要隨便否定孩子的情緒,比如“沒關系/不用害怕/不要這樣想/老師有什么好害怕的”,也不要帶入自己的情緒去影響孩子,比如“哎呀,這老師怎么這樣啊”。你只需要去肯定孩子的感受“哦,你感到很害怕/老師這樣說就讓你感到心里很難受吧/……”。
六、在孩子表達完之后,可以幫助孩子從更多的角度去理解老師的態(tài)度和行為。比如,如果孩子說老師批評他或其他同學,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老師是因為不喜歡、討厭你/其他同學才批評你/其他同學嗎?”“有沒有可能是因為老師著急/被校長批評了/老師有其他不開心的事?”有了這樣更寬廣的視角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和行為都會發(fā)生改變。
七、跟孩子同學的家長交流,更多了解這位老師的個性、其他同學對這位老師的感受等情況。如果發(fā)現(xiàn)確實是這位老師的個性或教育方法的問題,那就需要父母通過一些方法(比如找校方反應等)來避免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傷害。
八、大部分家長在處理這件事的時候,都會忽略一點:反思孩子的性格是否存在問題,比如孩子可能性格過于敏感,缺乏自信等等。畢竟“老師兇巴巴”這樣的事,在孩子的成長和以后的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情況,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做的是培養(yǎng)孩子應對真實生活的能力,而不是總為孩子創(chuàng)造理想的、無傷害的完美環(huán)境。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