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一個人性格脾氣暴躁易怒,往往與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因此,爸爸媽媽們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樣,影響著他將來的人生。
5歲孩子脾氣暴躁的原因及處理方法
1、家人的溺愛。
很多溺愛孩子的家長,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有求必應。尤其是爺爺、奶奶過分疼愛孩子,總怕孩子受委屈,為了博取孩子的歡心,有求必應,而不考慮這種要求是不是適當。
這樣就逐漸使兒童滋生了一種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自我為中心的孩子,無論做什么事,都是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隨心所欲,為所欲為。
有時,父母覺得孩子的要求過于無理,本不想答應,但孩子一發脾氣,就立刻加以滿足,這是一種最糟糕的做法。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想要啥,都可以去找父母要,父母不給,只要哭鬧撒潑打滾就可以。
2、是家庭教育缺乏一慣性和一致性。
今天禁止的事,明天便鼓勵去做,父親認為是好事,母親說壞,爺爺同意的事情,奶奶偏要阻攔。
這樣就會增加孩子的受挫感,從而導致煩躁和暴躁。
3、對孩子要求過分嚴格。
對孩子嚴格要求,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嚴格不等于嚴厲,如果家長給予孩子的壓力過重,往往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孩子稍有過錯或沒有按要求去做或做的不好,父母就嚴加訓斥甚至把孩子狠狠地揍一頓。
這種做法會造成兩種不良結果:
其一,使孩子感到不滿和壓抑,這種不滿和壓抑會在以后的某種場合中表現出來;其二,父母的舉動,為孩子提供了一個效仿的榜樣,一旦環境適當,孩子也會表現出同樣的暴躁和攻擊性行為。
處理方法:家長要做的,是要建立起孩子對學習和生活的興趣和信心,而不是強行逼迫,否則孩子不僅會因為壓力過大導致情緒失控、心態焦躁,也更容易在這種精神壓力下產生極端的行為!
4、對孩子不夠關心。
很多時候孩子發脾氣,其實是為了“找存在感”。
尤其是對于年紀小的孩子來說,當他們覺得父母忽視了自己的感受,或者一直不和自己溝通,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解決,就會用哭鬧的方式來試圖引起父母的注意力。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漸漸明白了哭是代表不堅強。但是當她有情緒卻又不能通過哭來發泄時,發脾氣也就成了他們另外一個能引起父母注意的方法!
于是,當孩子感覺自己被忽視時,往往會通過發脾氣來告訴父母自己內心的不爽!
處理方法:咱們家長一定要時刻關心孩子的感受,即使再忙再累,也可以花十分鐘和孩子溝通一下,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要讓孩子意識到:敞開心扉和爸爸媽媽進行交流,效果比亂發一通脾氣要有用得多、有效得多。
5、父母就是暴脾氣。
都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經常著急上火、生氣動怒,不僅會疏遠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子關系。更可怕的,暴躁也是一種“遺傳”,如果父母在處理不順心的事情時發脾氣,那么孩子以后遇見類似的情況時,也會采取同樣的方法來發泄。
脾氣很暴躁的人不僅給身邊人帶去很多痛苦,而且在工作和生活上都很容易吃虧。
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我們學會控制好自己的脾氣,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處理方法:別讓孩子耳濡目染你的壞情緒、壞脾氣,更不要有了煩心事,把氣往孩子身上撒。否則會形成一個無解的惡性循環,把負面情緒無限傳遞給下一代。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