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不合群”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是一種退縮性行為。如果父母發現孩子有不合群的行為,一定要多加注意,因為這是一種不良的心理。時間長了,孩子會逐漸變得自卑、性格孤僻、富有攻擊性,影響他的表達能力和正常社交。
不合群的孩子怎么引導
1、多帶孩子到人多的場合。
引導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如帶著孩子去拜訪親朋好友,讓孩子體會到和別人交往是件愉快的事。也可以創造一些條件,讓孩子和小伙伴一起玩。比如主動邀請小朋友到家里做客,并帶著孩子熱情招待小伙伴,鼓勵孩子把糖果、玩具拿出來和小伙伴分享。
2、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
不合群的孩子是不懂得與他人合作,此時,父母可以通過做游戲,讓孩子多玩一些需要多人才能完成的游戲,如丟沙包、傳球等。鼓勵孩子與別人合作完成游戲,這不僅能增加他與別人交往的機會,也能讓孩子明白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3、發現孩子的興趣點,打開心扉。
父母是孩子小時候體會與人交流樂趣的最佳伙伴,在家里,父母應多觀察孩子的喜好,通過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或話題,打開孩子的話匣子。并引導孩子找到同學中的知心朋友,慢慢融入集體。
4、教孩子與人交往的技巧。
如果是因為孩子不懂得怎么和別人交往,父母應該特意為他安排交往的環境,手把手地教他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方法。比如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參加活動、和小朋友交往時該說什么樣的話等,千萬不能因他“不會”或“不懂”而將其棄之一邊。
5、多與孩子交流。
家長可在吃飯時間與孩子自己的想法,最近的計劃,問問孩子的意見聊天,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說出了自己的愿望。睡前也可以詢問孩子今天有什么新東西,什么有趣的今天發生在學校,孩子愿意分享樂于溝通,就會更自信。
哪些原因會導致孩子不合群
原因一: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切,事事代為安排,往往令孩子失去發展合群性的機會。比如父母常過分注意他,拿東西給他、抱他,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發展自己的興趣。這樣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因為總是父母先開口,教他叫叔叔或姨姨。
當孩子頑皮時,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以致小題大做。凡此種種,使孩子太少練習出口得其樂之道,不懂如何合群與討人喜歡。
原因二:因與外界接觸機會少導致的不合群。有些小朋友在上幼兒園之前,家長很少帶出去玩,而父母也比較喜歡宅在家里,或者孩子由爺爺奶奶帶大,老人由于體力有限很少帶出去玩。在孩子上了學后,由于缺乏與同伴交流玩耍的經驗,對外界環境的改變無法適應,最終導致沉默寡言、孤僻。
原因三:喜歡獨處、對社交與人接觸排斥。孩子內心孤僻不合群,通常會表現出對周圍事物接近的抗拒。他們喜歡獨自待著,在房間里一個人做自己的事,不喜歡別人進他們的房間。在學校也不愿意和同學多交流,下課了就在座位上看書或者自己玩,要么去上廁所要么睡覺。總之對于社交行為,他們表現得都很排斥。
孩子內向怎么辦
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愛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不要覺得孩子內向。如果孩子特別專注一件事情,對于一個玩具他特別專注,每天反復過來就研究這個玩具怎么形成的,怎么制作的。家長最重要做的就是要善于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而不是看到他的缺點,要及時表揚他的優點。比如他耐心和專注力強,就表揚他,鼓勵他。
嘗試帶孩子去和更多人溝通交流。因為孩子內向不會和別人交流,就因此放棄交流的話,可是大錯特錯,正是因為不會,我們才要迎難而上,鍛煉孩子的這種能力。家長千萬不要操之過急,如果孩子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也要溫柔的詢問原因并進行引導。內向的孩子都是敏感的折翼天使,千萬不能第二次把她的翅膀折斷。
家長做示范。孩子的性格很容易受到家長性格的影響。如果父母本身是不喜愛與朋友聚會互動、甚少和不太熟識的人交談的人,孩子就有可能同樣不愛與人打交道。如果孩子經常見到家長與朋友聊天、幾家人一起外出游玩,就會慢慢地從父母身上學會社交技巧。
營造和睦的氛圍。家長們要為內向的孩子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使孩子感覺到被愛、被尊重。在這樣的環境中才會心情輕松愉快,言語無拘無束,有什么想法都敢于、樂于同爸媽交流,也就容易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