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溝通教育非常重要,特別是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家長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指導。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是關鍵,家長應該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感受,關注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學習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和困惑。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與溝通
1、了解青少年心理變化:青春期是青少年身心上變化最大的階段,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常常情緒波動大,善變、易怒、敏感,因此父母和老師需要學會理解和包容這些變化。
2、建立信任和尊重:建立和青少年的信任和尊重,讓他們感覺到被重視和尊重,可以增進你和青少年的交流和溝通。這需要父母和老師們表現出相信他們的能力,而不是不斷挑戰和質疑他們。
3、傾聽和理解:青少年需要被傾聽和理解。在溝通時要盡量少去指責和批評的話語,讓青少年談到他們的真實情感,對他們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建議。
4、保持開放和平等態度:父母和老師需要保持開放、平等的態度,避免高峰和斥責,相反應該娓娓道來,漸進式溝通。
5、付諸行動:要做好跨越語言文化障礙,采取適當的行動和策略,如:建立信任和尊重,提供幫助和支持的渠道和方式等。同時,也要盡量避免打壓和干預青春期的探索和嘗試。僅給予概括性的指示,給予奉勸,引導與支持,是青少年青春期需要我們所做的。
青春期孩子的特點
特點一:自我意識迅猛發展。自我意識—青少年時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獨立感、自由感、自信心、自尊心;
特點二:認知旺盛。有直觀的形象思維,觀察力概括力、想象力、記憶力不斷增強,具有記憶好、求知欲強,思維敏銳,接受新事物快,富于想象;
特點三:情感豐富且不穩定。青春期的發育不成熟,高級神經活動興奮和抑郁過程的強弱與不平衡。往往表現為青年人易動感情、情感比較強烈,遇事容易激動,同時存在多種情緒狀態。
家長與青春期孩子相處需要避免哪些行為
1、避開沒必要的批評
著名親子溝通專家阿黛爾?法伯說過:“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很多中國父母關心孩子的方式就是有事沒事跑去刺孩子一下,明明是想要了解孩子的生活,為了孩子著想,可偏偏說盡了傷人的話。
更有甚者試圖通過“激將法”來讓孩子發憤圖強,例如捧高別人、貶低孩子。
殊不知,你們的這種方式不僅無用,還可能把孩子越推越遠,甚至讓他們在沒必要的批評聲中變得逆反,你越是批評,孩子越要跟你對著干。
幸福心理學專家周梵就提出過,“激將法完全不符合心理學的運作原理。”
因為從心理學上來解釋,自我改變是需要力量的,也就是內驅力來完成。每一次改變,都需要孩子拿出內驅力來破除舊習。偏偏罪惡感是最容易扼殺力量感的東西。
父母的每一次批評,你們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指責,都會剝奪孩子的力量,反而讓他們不敢或者不想去改變。
建議各位父母學會跟孩子好好溝通,教育青春期小孩時,把注意力多放在孩子的內在心理變化上,而不是外在行為改變上。
2、避開沒必要的嘮叨
曾經有機構針對中小學生的親子聊天內容開展過一次問卷調查,結果發現:“中國父母與孩子交流的首要話題是學習,比例高達67%以上。”
其次,也有機構認為,除了學習以外,父母還會特別在意孩子的人身安全問題。
而以上兩個偏偏是青春期小孩最反感的話題。
對這個年齡段的小孩而言,他們更喜歡追求自由和刺激,父母的一聲聲嘮叨,就像是咒語一般,束縛著孩子那顆想要“叛逃”的心。
如果說在孩子青春期以前,父母的話是“黃金”,那么在青春期以后,你們的話就變成了“垃圾”。自我意識蓬勃發展的他們,壓根聽不進去父母們的叮囑,一句話重復三遍,孩子準會嫌煩。
所以,對待這個年齡段的小孩,你在說話的時候越精簡,他們越容易接受,反而不會想著去做叛逆之事。
3、避開沒必要的較量
知名相聲演員于謙曾經在節目上透露,兒子進入青春期以后,就變得特別叛逆,對父母惜字如金不說,你稍微管一下他便激烈地反抗。
于謙對著嘉賓們感慨:“這個年齡的孩子不能去惹。”
可惜很多父母偏偏喜歡反其道而行,孩子越是反抗,越是不理父母,他們偏偏要跟孩子展開一場較量,向著颶風眼靠近,企圖能讓孩子認輸。
結果自然是兩敗俱傷,孩子愈發叛逆,恨透了父母的專制,對自由更加向往;而父母也傷透了心,認為自己為了孩子犧牲一切,可他們卻像仇人一樣。
反之,如果你們能學會適當示弱,把主動權和選擇權交到孩子手上,往往能夠以退為進,才更容易贏得孩子的心。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