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千萬不能呵斥和隨意打罵孩子,因為孩子不聽話,有可能是有叛逆的行為,不能夠因為孩子跟自己對著干,就將孩子隨意打罵,將孩子推到對立面,讓人際關系越來越緊張,矛盾越來越多。
如果孩子不聽話怎樣管教更好
1、平等相處
把孩子放到成人和朋友的位置,而不是自己的私有產品,試想如果和工作中的伙伴或者朋友產生分歧,為什么我們能克制住自己的態度,盡可能地用文明的方式解決,源于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平等。
孩子是最近的親人,可謂是“愛之深,責之切”,看見孩子不聽話就不由自主著急,用與成人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對話,和風細雨地溝通,了解彼此的想法,達成共識,孩子也會覺得家長很民主。
2、學會放手
孩子畢竟要長大,過多地控制,所謂地“聽話”會讓孩子失去主見和創造性,不以舊眼光看待孩子的新想法,父母在某些事情上不一定比孩子高明,想讓孩子“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父母也要學會接受新事物。
相信孩子的能力,讓孩子學會更多的技能來適應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學會掌控自己的內心世界和行為的能力,不斷地磨煉成熟。
3、試錯也是前進
父母總害怕孩子失敗,苦口婆心地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可孩子就是不聽,我行我素。父母是一番好意,可孩子不領情,讓父母很苦惱,擔心孩子吃虧。
如果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積極主動的目標,在一些小事情上和父母有分歧,堅持自己的想法,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和試錯的權利,如果效果不理想,聰明的孩子會變通調整,不再一根筋,真實反饋比一味地說教更有用。
4、不爭輸贏
和孩子相處放下爭輸贏的心,父母贏了,也是輸了,證明自己的高明是貶低孩子的低能,更不能用挖苦諷刺的語言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保持快樂的好心情,擁有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精靈,有各自的聰明才智,學會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特長,而不是緊緊盯住短板,一味地指責孩子不聽話,不貼標簽,讓孩子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
做更成熟更理性的父母,孩子不聽話時,換位思考,不鉆牛角尖,做好情緒管理,順勢引導,推動孩子的健康發展,家庭和諧。
為什么家長越是講道理,孩子越不聽話
1、孩子的理解能力尚未完全發展:孩子的思維和認知能力還沒有完全成熟,可能無法完全理解復雜的道理和邏輯,這使得家長的講解可能無法引起孩子的共鳴或理解。
2、孩子的注意力有限: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如果家長在講解時沒有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或用有趣的方式吸引孩子,孩子就可能無法專注于家長的講解,導致“左耳進右耳出”。
3、缺乏實踐經驗:孩子可能無法將家長所講的道理與實際生活情境聯系起來,因此無法真正理解并遵守這些道理。
4、情緒影響:孩子有時會因為情緒的影響而無法理性地接受家長的道理。例如,當孩子處于憤怒或抵觸情緒時,他們可能會更加堅持自己的立場,而不是聽取家長的意見。
5、缺乏耐心和傾聽:家長可能沒有足夠耐心去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或者沒有花時間真正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困擾。這種情況下,孩子可能會覺得他們的聲音沒有被聽到或重視,從而更不愿意聽取家長的道理。
6、過于強調負面后果:家長在講道理時可能會過于強調負面后果,這可能會讓孩子產生恐懼感或逆反心理,導致他們更加不愿意聽取家長的意見。
7、缺乏示范作用:如果家長只是通過言語來傳達道理,而沒有通過自己的行為來示范這些道理,那么孩子就可能無法真正理解和接受這些道理。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避免哪些言語
1、“我都是為了你好!”
總有一股道德綁架的意味在,青春期的小孩尤其反感。
2、“這件事你必須聽我的!”
命令式語氣,你越是這樣說,孩子通常越不會聽。
3、“你也太不省心了吧,都這么大了。”
一個自負的小孩,怎么能接受這種嘲諷?敏感的他們,估計馬上就要炸毛。
4、“誰讓你當初不聽我的,現在好了吧……”
事后問責,同樣會讓孩子感到被冒犯,進而變得叛逆起來。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