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和大人之間一定要有良好的溝通,小孩的叛逆心理都很強的,尤其是被寵的小孩,有的時候大人越說這么做,他們越想反著做,因為他們心理并不成熟,不知道對錯。
7歲孩子不聽大人話的原因
七歲孩子聽不進大人的話,那說明這個孩子還是有一些思想。也就是說咱們平時所說的,他有一些頑皮,這時候我們不要罵他,不要急于改造他。好好想想,他才多大呀,剛剛處于人生的發展階段開始的階段。我們需要大人的引導。
這時候我們不能光在語言上說這樣好,那樣好應該怎么辦?而是要在他身邊塑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用大人的實際行動。教育他們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比如說一個小孩他向別人吐吐沫,我們就可以說你看。周圍的叔叔他們都多么安靜啊,偷偷摸多臟,多不影響自己的形象。這一類的,而且大人要做到。不到一個好的標桿,這樣才能夠給孩子以切身的影響和體會。
7歲孩子不聽大人話怎么辦
同理心與同情心面對孩子的叛逆行為,父母首先要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通過同理心和同情心,父母可以更好地與孩子建立情感連接,減少沖突。例如,當孩子因為學習壓力大而情緒低落時,父母可以主動傾聽,表達理解和支持,而不是一味地批評或指責。
順藤摸瓜,找到問題的根源孩子不聽話的背后往往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問題。父母需要耐心觀察,找到問題的根源。例如,如果孩子突然變得暴躁易怒,可能是因為學業壓力過大或與同學關系緊張。通過順藤摸瓜,父母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表現親近與關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關愛和支持至關重要。父母可以通過日常的陪伴、鼓勵和肯定,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例如,定期與孩子一起進行戶外活動,不僅能增進親子關系,還能幫助孩子釋放壓力,改善情緒。
建立規則與原則雖然理解和關愛很重要,但父母也不能忽視規則和原則的建立。對于孩子的不良行為,父母需要堅決制止,不能放任自流。例如,如果孩子沉迷于電子游戲,父母可以制定合理的使用時間,并嚴格執行。同時,父母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平衡嚴厲與寬容在教育孩子時,父母需要找到嚴厲與寬容的平衡點。過于嚴厲會讓孩子感到壓抑,過于寬容則會讓孩子缺乏規則意識。父母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教育方式,既要讓孩子感受到關愛,又要讓他們明白行為的界限。
父母以下行為,是孩子叛逆的根源
1、用高高在上的語氣命令孩子
心理研究發現,青春期的孩子正處于走向自我獨立的階段,最忌諱別人用指令性的語言來教育自己,哪怕這個人是自己的父母。
很多青春期的小孩容易逆反,一來是因為大量荷爾蒙的分泌,導致孩子的身體快速發育,情緒也變得極端。
二來是孩子的內心矛盾沖突比較復雜,獨立與依賴、理想和現實、自卑和自負,這些都是青春期小孩可能會經歷的。
生理上的快速發育,心理上的搖擺不定,反復撕扯著孩子,以至于使其變成一個“小大人”,本能地想要自己做主,不愿意別人在用高高向上的語氣來命令自己。
一旦聽到父母的嘮叨和指責,他們就會內心煩躁,心生抵觸,想要逃離,極端一點的小孩甚至會用更加叛逆的方式來反抗父母的管教。
2、習慣性打壓和否定孩子
教育學家分析,青春期的小孩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們經常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已經成為了一個了不起的大人。
實際上,表面自信的他們,內心卻又極度脆弱,自負的同時又有一顆敏感又脆弱的心,把大人的評價看得特別重要。
如果父母經常打壓和否定小孩,往往就容易激怒到他們,使其心理發育扭曲,日后變成一只刺猬,習慣用尖酸刻薄來偽裝保護自己,但這樣不僅容易刺傷別人,其實自己內心也異常難受。
請父母記住,你可以適當敲打孩子,但不要去否定和打擊他們的人格。嚴厲和嚴苛之間,雖然只差了一個字,效果卻有天壤之別。
3、反復說著大道理
講真的,大道理誰都會說,但它帶來的效果,除了自我感動以外,沒啥別的作用。
特別是對青春期的小孩而言,他們是最聽不進去大道理的一類人。
試想一下,我們在青春期的時候,是不是也會經常聽到父母說“你要好好讀書,以后考上北大清華,日子就不愁了……”
每天反復念叨,耳朵都快磨出繭子來了,可憑著幾句話就能讓我上北大清華?
記住一個道理:當一句話重復三次以上,它往往就成了一句廢話。繼續聽下去,只會令人產生不耐煩的反應,想要逃離,這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超限效應”。
另外,除了大道理少說以外,教育青春期的小孩,還有一些話再生氣也別開口。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