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厭學的孩子通常不會主動去上學,因為厭學情緒往往源于心理壓力、學習困難或環境不適應等因素。要幫助孩子重返校園,需從心理疏導、學習支持和生活調整三方面入手。
厭學的孩子會主動去上學嗎
1、心理疏導
厭學情緒常與心理壓力有關,如學業負擔過重、家庭期望過高或同學關系緊張。家長應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避免過度批評或施壓。可以通過心理咨詢或家庭溝通,幫助孩子釋放情緒,重建對學習的興趣。例如,定期與孩子進行輕松對話,了解他們的內心困擾,并給予情感支持。
2、學習支持
學習困難是導致厭學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長和老師可以共同制定適合孩子的學習計劃,避免任務過重。例如,將學習內容分解為小目標,逐步完成;或通過趣味教學方式,如游戲化學習,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同時,鼓勵孩子參加課外活動,培養多元興趣,減輕學習壓力。
3、生活調整
健康的生活習慣對改善厭學情緒至關重要。確保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飲食,避免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參與戶外運動,如跑步、游泳或騎自行車,幫助緩解壓力,提升情緒。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讓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穩定性和安全感。
孩子為什么會厭學
1、學習動力不足。
這種現象在中學生中相當遍遍。這部分學生中,既有頭腦清醒,對問題有自己的觀點,學習不錯的學生,也有學習能跟上進展,但沒有學習熱情的中等學生;還有學習有些費勁,但自己尚知盡力的學業稍差的學生。面對學校中劇烈的競賽,他們遍及的心里感受是,學習沒意思,迫于形勢又不得不學,可學著又覺沒勁。
2、喪失學習愛好。
這部分學生大多數是學業不良者。他們感到學習是一件苦差事,簡直是活受罪,徹底喪失了學習愛好,但迫于形勢和家長的要求,不得不每天背著書包到學校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對學習無精打采,缺少積極探索的意向,上學便是為了拿到一紙文憑。
3、底子不學習。
這部分學生終日渾渾沌沌,雖然每天背著書包上學,但實際上是為了消磨時光。他們的愛好在于玩耍、逛街、上網。有的與教師缺少感情,關系緊張,拿起書本就頭痛,坐在教室就犯困。對這部分學生,家長感到頭痛,教師感到棘手,有的輟學丟失,也有的被社會上的壞人撮合威逼,走上過錯的道路。
孩子厭學,家長怎么引導
1、激發孩子內在動力以消除學習倦怠。孩子內在動力缺乏主要是因為學習任務加大,初二的學習任務是整個初中階段最繁重的,孩子需要時間來適應;幾次月考失利后產生習得性無助感,消極對待學習,甚至逃避學習;孩子將學習效果不佳歸因在自己的能力差,從而產生羞愧和無力感。
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首先要幫助孩子分析學習落后的主客觀原因,學會正確歸因,不要一味地否定自己;再就是幫助孩子從基礎較好的科目開始,積累成功體驗,激發求知欲望;及時總結孩子的每一個進步,采取正面強化的辦法,鼓勵、陪伴孩子持續努力,逐步褪去厭倦心理。
2、培育孩子自主意識以增強學習責任。當老師和家長不斷要求學生專注于學業時,青春期的少年為了彰顯自主性,刻意違背家長和老師的意愿,即使并不那么討厭學習,也會因孩子的逆反心理選擇消極面對,久而久之便開始厭學。
培育孩子自主意識,首先引導孩子自主思考學業規劃,制定具體可行的學習計劃,形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責任意識。其次培養孩子學習責任感,幫助孩子認識到,努力學習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而且通過學習提升個人素養和能力,進而回饋社會和國家,這是作為一個生活在社會中的“人”的應有之義。
3、營造支持系統以塑造寬松學習環境。厭學和家庭教育有一定關系,如果采取打壓式教育,無形中助長了孩子的挫敗感;“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帶來巨大壓力,影響心理狀態;有孩子因為成績不好被教師忽視或同學排擠,陷入情緒低谷;還有家庭出現重大變故,導致孩子長期處于應激狀態無法專心學習,從而出現厭學。
營造積極的學習支持系統,一方面要積極地與孩子溝通,增進親子關系,改善家庭氛圍,接納孩子成績的波動、情緒不穩定,幫助孩子平穩度過困難期。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孩子的學習生活,當孩子存在學業問題時,給予足夠的物質資源和情感支持,不指責、不挑剔,營造一個低壓力、有安全感和秩序感的溫馨氛圍;加強家校溝通,與老師一起營造溫暖包容的學習氛圍。引導孩子勞逸結合,體育運動有助于緩解厭學、抑郁、焦慮情緒;美育可以幫助其轉移注意力,釋放壓力,挖掘心靈深處的能量。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