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關注孩子內心的需求,及時疏導他的情緒。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留心觀察孩子的情緒,用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傾訴。當孩子有情緒問題、狀態低迷時,要多傾聽他的內心需求,而不是認為孩子是無病呻吟,甚至嘲諷指責。
孩子不想上學厭學解決方法有哪些
1、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利用多種方法讓孩子愛上學習,比如我們接孩子放學的過程中,可以問問孩子老師講的什么課程,孩子就會想講給你聽,還比如將孩子的學習任務適當的分解,讓孩子更好、更容易的完成每天的學習任務,而不是制定非常遙遠和宏大的學習任務,讓孩子很難完成。
2、提高孩子的其他興趣愛好,不能讓孩子所有的生活集中到學習上,只有做到勞逸結合、興趣廣泛,孩子才能有更多的動力。
3、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有些重難點知識我們可以通過多思路多方法給孩子啟發,拓展孩子的思維能力,讓他們學會思考。
厭學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動機缺失
當學生對學習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任何需求的時候,他們是不可能熱愛學習的,往往處于被動狀態。這部分學生對學習有認識,但其看法是消極的,甚至是錯誤的,他們從家庭或者社會那里接受了某些錯誤思想,認為讀書是苦差事,讀書無大用,沒有讀書照樣可以做生意賺大錢。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個體生意且財源茂盛的家長們,往往在不經意間誤導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厭學而追求享樂。
2、興趣轉移
處于成長中的高中生,其興趣的顯著特點是動搖性,只要干擾因素強烈,就會發生轉移。從興趣轉移的對象來看,厭學的學生大多迷戀游戲、錄像、上網,有些本來熱愛學習的學生由于迷戀上了電腦游戲后,逐漸荒廢了學業;而那些黃色書刊影像則更毒害學生,使輕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打架斗毆,違法亂紀。學生的興趣一旦由學習轉為社會不良活動后,不僅對學習不感興趣,反而討厭學習、反抗學習。
3、學習無望
對學習悲觀失望,毫無信心的學生,也容易產生厭學心理。
一部分學生,曾經努力過,也曾經灑過汗水,但無論怎么奮斗,仍然常常失敗,很少甚至沒有體驗到成功的歡樂。一次次的失敗,無情地擊碎了他們的進取心,促使他們對此作出了不正確的歸因,認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強,智力低下,不是學習的材料,因而主動地放棄了努力,舉起了白旗。這便是典型的習得性失助感現象;也有一部分學生,同樣努力過,也曾經取得過自認為可以的成績,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師的表揚,長期被老師忽視,便逐漸喪失了自尊心,變得破罐子破摔起來。在厭學群體中,此類學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4、過高的期望值
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于是對孩子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當孩子達不到標準時,便采取不正當的措施,有些孩子能夠忍受,有些孩子干脆“死豬不怕開水燙”,反正達不到要求,索性放棄追求。中國青年報曾報道,安徽省銅陵市一中高一女生肖鈺,從小學到初中,學習成績一直優秀,進入高中后成績有所下降,父母寄予厚望,采取加壓措施,結果該生不堪學習和家庭重壓而離家出走。
怎樣能讓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呢
1、增加孩子的“選擇感”。
人們喜歡有選擇的余地,即使是二選一,也對自己的選擇更有認同感,即使是和所做事情毫無關系的選項也會增加人們的自主性。
國外的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讓兩組小學生玩一個學習的游戲軟件,在游戲中他們需要駕駛飛船去回答各種問題。A組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飛船的顏色和樣式,而B組的學生則是沒有這個選擇權。結果A組的學生回答的問題,要比B組多三分之一。
即使是跟學習毫無關系的選擇,也可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家長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有選擇的自主性,比如問:你愿意多做十道數學題,還是多看一篇英語閱讀?你愿意現在做,還是吃完飯之后再做?你的書桌喜歡什么顏色的?
2、讓孩子參與決定的過程。
如果直接給孩子下命令:做完作業再做兩篇英語閱讀。孩子肯定會有很大的抵觸情緒,拖拖拉拉,不愿意去做。
如果讓孩子參與決定的過程,可以讓他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會給他帶來什么樣的好處。人只有在看到一件事的價值之后,心理才會產生動力。
比起單純的下命令,可以讓孩子參與決定的過程:
你看你上次考試的英語沒有考好,你覺得有什么方法可以在下次考試中提高呢?額外多做一些習題,多背一遍單詞,還是多做一些閱讀可以讓你提高成績?
3、引導孩子更關注進步
學習的道路不會是一帆風順,肯定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
尤其是在考試的時候,盡量不要拿孩子的成績和其他人的成績比較,很容易會因為一次沒考好,讓孩子感到很大的挫敗感,甚至喪失了學習的動力。
應該引導孩子更注重自己的進步,比如跟孩子說“這次語文的作文比上次更進步了,數學因為粗心的錯誤少了一些,英語的拼寫錯誤沒有了”孩子則會更關注自己的能力提高,即使遇到一兩次沒考好的情況,也不會一蹶不振,喪失學習的動力。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