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如果孩子離家出走了,暫時不想回家,但必須知道孩子的行蹤,只要了解孩子是平安的,知道孩子在誰家里住著,知道這些就可以了。對于已經離家出走的孩子,家長即便再惱火,生氣,憤怒,也要控制好情緒,不能在這個時候再去批評教育了,等到孩子和自己的心情都平復了,再去溝通交流。
孩子離家出走不肯回來怎么辦
1、家長掌握孩子住處
如果孩子離家出走了,暫時不想回家,家長只要了解孩子是平安的,知道孩子在誰家里住著呢,知道這些就可以了。
2、不要去責備批評孩子
對于已經離家出走的孩子,家長即便再惱火,生氣,憤怒,也要控制好情緒,不能在這個時候再去批評教育了,說幾句關心的話即可。
3、暫時冷靜幾天再處理
如果孩子離家出走,這幾天不想回家,只要知道孩子沒有事就行了,暫時放下這樣的事情,過幾天,等到孩子和自己的心情都平復了,再去溝通交流。
4、不要催促孩子回家
在孩子離家出走后,知道了孩子的行蹤,知道孩子平安無事就行了,不要去催促孩子必須回家,甚至還想著回家后接著打罵教育,這些想法都不能再有了。
5、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心情和想法
孩子離家出走了,不要批評,但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作父母的心情和想法,告訴孩子自己很擔心他,希望孩子懂事,能夠好好溝通,盼望著孩子回家。
6、主動和孩子道歉
孩子離家出走,都是有理由的,很多情況下,是家長過于專制,不理解,不尊重孩子造成的,所以如果是家長的錯,一定要主動給孩子道歉。
孩子離家出走回來后怎么處理
1、傾聽孩子的心聲
當孩子回家后,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傾聽他們的心聲。給孩子一個表達自己的機會,讓他們訴說他們的感受和原因。我們應該保持冷靜和開放的態度,不要批評或指責他們。傾聽孩子的心聲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們的內心需求和掙扎,并為我們提供與孩子建立連接和溝通的機會。
2、表達關心和理解
在教育孩子時,我們需要表達出對他們的關心和理解。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我們多么擔心他們的離開,以及我們多么想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同時,我們也要表達對他們的理解和尊重,讓他們感到我們愿意傾聽和支持他們。通過表達關心和理解,我們可以逐漸恢復與孩子之間的信任,并為建立更健康的親子關系奠定基礎。
3、建立積極的溝通渠道
良好的溝通是重建親子關系的關鍵。我們應該與孩子建立積極的溝通渠道,讓他們感到他們可以隨時與我們交流。我們可以定期安排一些特定的時間,專門用來與孩子交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感受,不要打斷或批評他們。通過積極的溝通,我們可以加深與孩子的理解,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4、設定明確的規矩和界限
在教育孩子時,我們需要設定明確的規矩和界限。這些規矩應該是公平的、合理的,并符合家庭的價值觀。我們應該與孩子一起制定這些規矩,并確保他們理解規矩的重要性和后果。同時,我們要給予孩子適當的自主權,讓他們參與規矩的制定過程,并承擔相應的責任。通過設定明確的規矩和界限,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感和責任感,從而促進他們的成長和發展。
5、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性
在孩子回家后的教育中,我們應該注重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獨立性。我們可以鼓勵他們參與家庭活動和責任,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同時,我們也要給予孩子適當的自主權,讓他們有機會獨立思考和做出決策。通過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性,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和探索自我身份的能力,從而促進他們的個人成長和發展。
家長如何對待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只需做出5個轉變
一、轉變關系,即轉變位置關系
很多家長習慣于高高在上的指使和命令,孩子小的時候還能被家長的權威所壓制,一旦進入青春期,孩子的能量越來越充沛,他們開始反抗,此時家長再使用傳統的方式已不再起作用。因此要改變家長作風,別動不動就批評、指責、訓斥。
優秀的父母懂得:放下身段,同頻共振,讓孩子感覺父母是真的愿意來懂自己。
這份成為朋友的真心和接納對孩子來說,就是一份寶貴的財富,一份巨大無比的心理支撐。
二、轉變溝通方式
首先轉變溝通的內容,別只聊學習,要刻意跟孩子聊一些與學習無關、孩子感興趣的話題。
其次轉變溝通的語氣和表情,孩子的視覺和聽覺非常敏感,即使語言再華麗,語氣再溫柔,只要家長內心有一絲不滿,孩子都能感受得到。
有時候家長刻意的語言,反而會讓孩子覺得家長虛偽,因此只有發自內心的贊賞和認同,才能得到孩子的心。
三、轉變對孩子心理需求的認知
他們有大人的一面,也有小孩的一面,其實孩子比家長更加矛盾和彷徨。所以家長要做到: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和及時的回應及切換。
大人的心理需求是渴望被尊重和認可,而孩子的心理需求是需要父母呵護和無條件的接納。
當孩子平時被家長尊重和認可,同時在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得到家長無條件的支持和呵護,那么孩子就會減少對家長的對立,愿意接受家長的親近。
四、轉變對審美的認知
兩代人之間最大的代溝就是審美錯位,孩子喜歡的東西,家長接受不了,家長喜歡的東西,孩子看不上。因此要想接近孩子,就要改變錯位的審美差異。
父母應該學會接納孩子當下的個性和審美,主動了解孩子喜歡的明星、音樂等,甚至接受并喜歡上這些明星、音樂,這樣才能與孩子產生共鳴。
轉變審美觀念,不僅自己能變年輕,還能拉近跟孩子的關系,孩子感覺家長理解自己,就愿意對家長打開心扉。
五、轉變我們的精力狀態
孩子進入青春期時,家長正好步入中年,一個是朝氣蓬勃、猶如早上7點的太陽,一個是身心疲憊、猶如下午4點的太陽。
從精力上來講,家長已遠遠比不上青春期的孩子。有時家長的無力,真不是因為孩子犯了什么錯,只是自己精力不足,體力、腦力和心力都跟不上孩子。所以對家長來說,與其總盯著孩子,不如做好我們自己。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