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小,在家里待久了會對父母。長輩有依賴性,對家里環境依賴。不愿意走出去,于是外界交流。所以應當盡量說服孩子。去上學。用孩子的視角,跟他們講道理,正確引導孩子上學校。
孩子不去學校了怎么辦
如果你的小孩是一年級到初三,那么你應該對他說,這個階段是九年義務教育的階段,必須要到學校接受學習的,這是國家法律規定的,如果不去學校就會違法。
如果他還是不肯去,就和他做思想工作。去學校是為了什么?為什么要去?不去的后果是什么?要知道,去學校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是為了你自己,為了你將來的前途,而不是為了別人。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增長知識,掌握過硬本領。只有這樣,你才有機會掌握各種技能,就不會輕易被快速前進的時代所淘汰,就能在社會上立足。而不去學校的后果不言而喻,即便你現在吃苦幾年,好過以后辛苦幾十年。
讓孩子樹立這個意識,就知道去學校對將來有很大的好處。在此過程中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1、控制情緒不打罵好好溝通:
孩子不想去學校了,作為家長肯定會生氣,但依然要控制好自己的憤怒情緒,要知道打罵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只會讓孩子更逆反,要做的就是好好和孩子談談,了解一下孩子不去學校的原因,看看孩子有沒有提出什么條件和要求等。
2、理解孩子的壓力:孩子不去學校了,家長不能只顧自己的尊嚴或者面子,認為孩子不去學校了,讓自己感到丟人,其實應該多替孩子想想,孩子不去學校自然心理也有很大的壓力,不是遇到了特別大的事情,或者實在是受不了了,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的,還是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問題,這樣問題才容易解決。
3、不要急著解決問題:
孩子不去學校了,作為家長著急歸著急,但不要急于解決孩子不去學校這件事情,待孩子的情緒穩定了,在和孩子好好談談,問清楚孩子不學校的原因,根據原因再做出決定,切不可孩子不去學校,家長馬上就責罵數落逼著孩子去學校,家長要保持冷靜,先冷幾天,也不過問孩子的事情,還是好好的關心孩子,讓孩子心理上自己先感受到內疚,在處理會好一些。
4、根據原因解決孩子遇到的難題:
孩子不去學校了,自然是有原因的,家長根據孩子提出不去學校的原因,好好和孩子溝通,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如果孩子學習壓力大,跟不上課了,家長可以和老師溝通一下,降低學習壓力,在學校被欺負了,不敢去,也要去解決一下,消除孩子的心理顧慮和擔心,才是解決的方法。
5、和孩子老師溝通一下:
如果孩子比較內向,根本不和自己交流,也不告訴自己不想去學校的原因,家長可以和孩子的老師聯系一下,問一下孩子在學校的最近表現,不去學校的原因,配合老師一塊解決孩子不去學校的問題。
6、讓孩子的好朋友做孩子工作:
孩子正是上學的年齡,不去學校了,也不是辦法,家長沒有辦法了,可以讓孩子的好朋友來做一下孩子的工作,孩子和孩子之間還是有共同話題聊的,讓孩子明白家長的苦心,體諒一下家長,不要太任性了,應該會有一定的效果的。
7、在家暫時休息一段時間:
孩子實在不想去學校了,特別的厭學,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可以讓孩子在家暫時休息一段時間,一個人整天在家,感到無聊,根據孩子年齡讓孩子跟著自己出去打工,受點苦和累,讓孩子體會到生活的不易,孩子想起上學的好,也會去學校的。
孩子不想去學校了,幾點原因要知道
般情況下,孩子說“我不想學了”,其實是在表達這三個意思:
第一種意思,“我很累”!
現在,“卷”似乎成了學習的一個代名詞。孩子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既有來自學校的應試教育,也有來自家長的殷殷期待,更有同學之間的競爭比較。
如果孩子再稍大點,還會面臨在學校的社交問題。所以當孩子跟你說,他不想學了時,很可能真正想表達的是:我好累。
熱播劇《小舍得》中的顏子悠原本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為了考上名校,在媽媽田雨嵐的安排下,每天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最終不堪重負患上抑郁癥,公開控訴媽媽只愛第一名的他,他再也不想學了。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講,正常的學習壓力可以刺激大腦產生一種叫內啡肽的神經遞質,它能讓我們忘掉時間,安靜下來,高度專注于當下。但水滿則溢,月滿則虧。我們都吹過氣球,在一定的壓力之下,氣球會越來越大。但如果持續不斷地向氣球施加壓力,氣球就會爆裂。
人也是一樣,持久的壓力之下,大腦也會宕機。所以孩子的大腦也需要一定的休息,否則很容易出現狀況。短期狀況是學習效率變低;長期狀況,則可能影響一個人的身心發育。所以,當孩子跟你說“我不想學了”時,家長最好的回應方式是抱一抱孩子,坐下來和孩子聊一聊,聽聽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和需求。
如果孩子是最近的壓力太大了,感覺身心俱疲,不妨帶孩子出去吃頓好吃的,或者陪孩子做他喜歡的運動,等等,通過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幫孩子減減壓。
第二種情況,也許孩子是在尋求你的幫助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一生有1000多項發明。他的發明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對現代工業和科技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就是這樣一個卓有成效的人,小的時候因為不喜歡學校的教育模式,經常逃課,被老師認為是一個壞學生。所以他也經常說:“我不想學了!”
愛迪生的母親看到他對發明的熱情和天賦,理解他對傳統教育方式的厭煩,鼓勵他探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并在家中為他創建了一個實驗室,給他提供實驗所需的材料和設備。在母親的理解和支持下,愛迪生最終成為了一位偉大的發明家。
愛迪生母親的做法值得我們所有家長學習。當聽到“我不想學了”這句話時,愛迪生的母親沒有暴跳如雷,而是睿智地看到問題所在,她知道愛迪生并不是真正地不想學習,只是不適應教育模式而已。
當然,即使放到今天,愛迪生母親的做法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但是愛迪生母親堅定地相信并支持孩子發展的選擇,卻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所以,當面對孩子說“我不想學了”時,家長們不要立即張口質問,“我為你付出了這么多,你怎么就不能好好學?”這句話不僅傷孩子心,還容易讓孩子誤解:我的父母是依靠不上的,他們不會幫助我的。
養兒育女,為子女操勞,這是為人父母應盡的本份,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所以為孩子付出我們是心甘情愿,也無需回報。
當父母能意識到這一點時,再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會站在客觀的角度理性地去對待。孩子那樣說,并不是真的不想學了,只是暫時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希望得到大人的幫助而已。
此時,不妨問問孩子:是否遇到了什么問題了?我能幫你做點什么?同時告訴孩子:你已經做得很好了,不著急,慢慢來。我陪著你,咱們再換個方法試試。
這時候切忌批評責罵,孩子的成長,不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么?所以,一定記得用溫柔篤定的回應告訴孩子:遇到困難不可怕,這條路不通,我們可以試試另一條路,總會有解決辦法的。
第三種情況:也許孩子努力了很久,卻看不到結果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荷花效應。荷花的開放不是一下子全部盛開的,而是以倍數遞增的方式,一直到第30天才開滿整個池塘。也就是說在第29天的時候,你看到的只是半個池塘的荷花。
孩子在學習上的努力很像荷花效應,知識的儲備本來就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努力初期的成績也許不會立馬提升,像荷花的開放在第29天才是臨界點,量變到一定的程度才會引發質變。
在電影《墊底辣妹》中,成績墊底的女高中生工藤沙耶加在坪田老師的鼓勵下,開始努力學習。但由于前期欠賬太多,成績始終提不上去,她很沮喪,甚至想要放棄。
沙耶加的母親沒有責怪她,而是帶她去了自己小時候經常去的一個公園,那里有一個很大的摩天輪。母親告訴沙耶加,人生就像這個摩天輪,有起有落,但是只要我們不停地努力,就一定能夠到達最高點。在母親的鼓勵下,沙耶加最終考進了日本知名的慶應大學,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當孩子說我不想學了時,可能TA的潛臺詞是:我努力了這么久,可總也看不到成績,我好氣餒……這個時候,如果做父母的懂得適時地輕托一把,就能幫孩子“熬”過那個臨界點,而不是選擇放棄。往往越是最接近勝利的時候,越是最重要、最需要堅持的時候。
不要等到孩子大了,像《家有兒女》中的劉星一樣,埋怨父母當初為什么不逼自己一把?該堅持的時候就要堅持,不要讓孩子輕易地就選擇了放棄。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