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想要取得一個優秀的成績的話,就必須熟練的掌握課本中的知識,所以上課的時候就要全神貫注的聽老師講課,對于哪些上課講話的小朋友,家長要及時的和孩子溝通教育,讓孩子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并引導孩子及時的改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朋友上課講話家長應該怎么教育
1、家長多與老師聯系,及時地了解孩子在校情況,尤其是上課時的表現。孩子一旦出現問題,家長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冷靜地面對,多與老師商量,理智地解決,切忌動不動就打罵孩子,只會適得其反。
2、孩子愛說話,有時也是受家庭的影響,比如爸爸媽媽在家里愛嘮叨抱怨斗嘴,孩子受影響,慢慢也就學會了,所以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少嘮叨,少抱怨,少說那些沒有實際沒有具體內容的話,孩子慢慢也會不多說,不亂接話了。
3、家長要讓孩子學會自我反省,只有孩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才會改正。當孩子犯錯之后,家長父母一定要引導孩子選擇正確的處理方法,這樣才能有效解決小朋友上課講話的問題。
4、盡量營造快樂學習的氛圍,家長平常在家時,可以跟孩子一起學習、看書;或帶孩子到圖書館等學習氣氛濃厚的地方,培養孩子愛學習的好習慣。
5、與老師約定好,孩子如果哪一堂課沒亂講話,老師給予表揚鼓勵,回家后家長也應該給予表揚,以正面強化孩子上課不亂說話的行為。不可使用物質獎勵,上課不亂講話是每個學生應該做的。
小朋友上課講話的原因
原因一:學習興趣是一種動力,沒有興趣,上課就可能亂說亂動。解決這些孩子的紀律問題,應該從培養、強化孩子的學習興趣入手。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學習興趣,跟與老師的感情疏密有關。
原因二:自制力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孩子年齡小,自我控制的能力就比較低,表現在上課亂說話、做小動作,甚至隨意下位走動等。
原因三:不知道說話的規矩,不知道老師講自己就不能講,即使老師罰他,他也并不會因此罷休,因為要說話的欲望,常常會比記住處罰要強得多。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第一、賦予孩子一定的權利,自己制約違規行為。孩子理解了規則的意義,接受了它的存在,但若要使這種認識內化為習慣性的行動則需要練習和強化。很多的規則是比較細致的,孩子光是知道,不進行練習,不從思想上轉化到行動上,那都是“紙上談兵”。
第二、一般來說,他人制定的規則是強加的,屬外力約束,而自己制定的規則有內省的成分更易于自律。因此,家長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一些家庭內部的規則,以方便大家共同遵守。例如進別人房間之前要先敲門,玩游戲的時候要按規則決定勝負等等。
第三、如果家長連記作業、收拾書包都做了,孩子就永遠無法獨立學習、安排和計劃自己的生活,所以記作業、收拾書包都得讓孩子自己進行。家長可以在開始的時候按時提醒,讓他們知道自己還沒收拾,但不要去代勞。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