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當孩子被打后,其心情肯定是非常糟糕的,畢竟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影響將會是一生。所以我們就要對其進行心理疏導,然后讓孩子逐漸能夠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使其能夠有參與感,才能讓孩子有積極的人格形成。
孩子被打后的心理問題
孩子被打后,心理上會出現“恐懼,壓抑”,思想上產生“排他”傾向。常常表現為“不說話,做自己的事情”等。孩子覺得父母不理解和不體諒自己而感到孤獨和委屈,并且千方百計地尋找自己所謂“做錯事情”的理由來否定家長對自己的教育,以發泄心理受到的委屈感。
有的家長不了解孩子這時候的心理狀態,在打了孩子以后,還硬要孩子承認“錯誤及早提出承諾”,或者在這一段時間內不理睬孩子,以顯示父母的權威性。
但實際上孩子的思想上抵觸很大,同時內心對“錯誤”的糾正不知所措,揣揣不安,甚至有抱怨等。家長這樣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不僅達不到有效教育的目的,反而使孩子的“怪癖性格”產生。
孩子被打后怎么做心理疏導
1、告知原因并道歉
當家長出現打罵孩子的行為后,這時就要心平氣和地向孩子誠懇道歉,尋求孩子的諒解,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在家長道歉的過程中,也要就事論事地告訴孩子他錯在哪里,讓孩子真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免下次再犯,而且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孩子心理受到的損傷。
2、引導孩子去看自己內心的委屈
當孩子的情感蘇醒,足夠支持到她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的時候,引導被打后的孩子從不高興、不開心、不樂意、不喜歡,慢慢的到說出:我不想要、這不是我要的生活、我受到這樣的暴力對待很不舒服的、我很不開心、我很崩潰。
同時允許孩子哭出來,讓孩子能夠采取哭泣、哭訴,甚至捶打、扔東西等等方式發泄出她內心壓抑已久的負面情緒,這些情緒的發泄,使得孩子內心的負性能量得以找到一個有效的出口。慢慢的,他內在積極的力量,才能夠很好的成長起來。
3、引導孩子說出對父母的“恨”
在現在的傳統教育中,要求我們遵守孝道,就是不允許孩子是恨父母的。然而在很多高壓制、高強迫、高期待、高焦慮的家庭中,哪有一個孩子對父母是沒有恨的呢?尤其是孩子被打后,這種現象是更為常見的。
所以,只有把孩子內在的恨表達出來,才能夠讓孩子接納在這個家庭中他受到的更多正性的、積極的、支持性的力量,去看到對父母親也能夠有哪些感恩和愛,是因為父母親他們才來到這個世界上,是因為父母親內在的沖動,使得孩子們也具備了很多情緒力量。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