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離不開家長的陪伴和支持。針對孩子缺少陪伴有哪些表現,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深刻意識到,缺少陪伴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同時我們應該利用閑暇時間,多和孩子進行溝通,用關心和溫暖去感化孩子,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孩子缺少陪伴的表現
1、十分怕人
當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之后,孩子就會表現的比較害怕外人,看到陌生人就有意識的躲避:有些孩子特別害怕看到外人,當爸爸媽媽把來到的親戚朋友給孩子介紹的時候,孩子會呈現出一種害怕的神情,下意識的往爸爸媽媽的身后躲。
如果把孩子強行拉過來,甚至孩子會被嚇哭,在孩子小的時候,怕人是正常的,但是到了三四歲正是活潑的年紀,如果還是怕外人的話,那么就說明孩子的內心對外界的防備是很重的,從孩子出生到現在,還沒有真正的建立起來一種安全感,這是家長日常陪伴不夠造成的。
2、過度黏人
一般來說,孩子成長的時候,會更加遠離父母的懷抱,去和其他小伙伴玩耍,如果你家孩子不是如此,而是一見你就怎么也不愿意放開你的手,更不會離開你去和他人玩耍,那么家長們就要思考一下,是不是平時給孩子的陪伴太少,讓孩子總感覺自己會突然不見呢?
3、脾氣古怪,愛和別人發生爭執
一般來說,凡事都是有兩面性的,有些孩子缺乏陪伴會變得內向,而有些孩子則是脾氣古怪一些,并且經常性的和其他小朋友發生爭執甚至大打出手,事后家長可能會特別的生氣,但是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孩子的這種做法。
很可能只是為了博得家長的關注,某些孩子,基本上也都是因為父母常年不陪伴,而導致的叛逆,所以家長不要一昧的責罵,而是要弄清楚孩子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
孩子缺少陪伴怎么辦
1、利用閑暇時間陪伴孩子
家長可以單獨空出一段額外的時間,專門陪伴孩子。在這一段時間里,家長就是孩子的貼身伙伴??梢砸罁粘W飨r間來調整,列出相對空余的時間,比如是早上起床那30分鐘或者是睡前半個小時,只要是一大片、完整的時間段即可。而在這段相對固定的時間段里,形成一種慣性。
這種慣性意味著安全感和穩定,讓孩子有種期待感“爸爸媽媽要和我一起了”。這樣做,也更容易讓孩子感覺到幸福和安心。
2、陪伴過程中,要保持良好的情緒
無論孩子多大,他們對于親人的神態語言,尤其是情緒能夠很敏感的捕捉。所以,家長所展露的各種情緒化表現,都將會讓孩子產生極大的影響。而家長要讓孩子感到快樂,那么就需要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來與孩子互動,而并不是聲嘶力竭的呵斥。
快樂,是能夠影響的,假如情緒感到崩壞,可以暫時躲避孩子,舒緩穩定情緒后,再繼續面對孩子。
2、從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開始。
家長和孩子一起做游戲、一起看故事、一起過家家,玩什么已經不是重點,而是孩子他樂在其中。陪孩子聊聊天,和孩子逛逛街,帶孩子壓一壓馬路,海邊吹吹風,節假日窩在家里討論電影等等,陪伴,在于每一段小小的時光里。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