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我們要知道人的成長其實是處于階段性的,而每個階段都有其不同的心理特征。家長要教育孩子時,就可以了解孩子每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這樣就能根據其特點及時轉變教育方式,而孩子也能充分接受家長的教育方式,對雙方的親子關系也是能夠促進的,那么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特征有什么呢?
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特征
1、3歲左右:內向,缺乏安全感
對家長而言,三歲左右的孩子好像凡事都想和她作對;而且三歲時期的孩子是一個內向、焦慮、缺乏安全感,同時意志力極強的年齡。
這時候的孩子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甚至在他的生理發展上,也表現是他的不安全感,比如口吃、常摔跤,有時緊張的發抖。情緒和肢體上的不安全感,經常在這個階段表現出來。他經常試著去控制外界,以減少他的焦慮和不安。
2、5歲左右:自信、自我意識萌發
這時期孩子凡事都搶著自己做,特別喜歡模仿大人的一舉一動,通過學習和成人做出一樣的事情更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此時最不適合將所有事情都幫孩子準備好,反而將剝奪孩子練習的機會,往往會導致日后自信心不足,要盡量的給予鼓勵才是最適合的方式。
這時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也就需要以團體生活為重心,練習與團體一起生活的規范,并且控制自己的欲望。并且從生活經驗中,逐漸發展出同理心,開始可以站在別人的觀點來看事情。
3、7歲左右:獨立、內心矛盾
7歲孩子很容易把什么都朝壞的方面想象。7歲孩子很在意上學不遲到、作業及時完成、自己的東西自己收到自己的地方。孩子從這時候開始,更在意別人怎么評價他了;也開始很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價值。所以這個階段,家長要給孩子更多的鼓勵。
當孩子在不斷地和外界環境“碰撞”的時候,便會遇到很多疑惑和不解的地方。這時候,孩子的內心會矛盾重重,很多事情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面對這樣的情況,孩子可能會情緒波動較大,會哭鬧,或者發脾氣。
4、10歲左右:壓力增加、反復犯錯
這時已經在小學的孩子,可能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小學的作息和學習壓力,不能自覺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上課容易走神。孩子的有些行為,在家長看來是錯誤的,但可能是孩子探索和認知世界的方式。
而對于孩子反復犯錯,家長要抱著“理解”的態度,保持足夠的耐心。家長可以試著與孩子一起制定計劃,與孩子作約定,在孩子上下學路上對各種注意事項反復提醒。時間長了,孩子自然會形成習慣。
5、14歲左右:叛逆、難以管教
孩子這時已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是非價值判斷,變得有思想,有主見,渴望得到外界的認可與理解。單面說教的方式已經會引起孩子的叛逆、反感,而且孩子頂嘴、搗蛋、對著干只是表象,這些行為的背后其實是孩子希望受關注、被理解、被認可。
家長要注意留心孩子的這些心理變化和成長訴求,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與尊重。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家長不妨以朋友的方式與孩子親近,在說教前先耐心聆聽孩子的真實想法,鼓勵孩子說出心里話。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