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重心都放在了孩子的成績上面,但卻忽略了孩子的內心,因為三四年級的孩子無論是在身體上還是在心理上都會有很大的變化,家長如果不能做到和孩子經常的交流,就無法了解三四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不能及時的改變教育方式。
三四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
1、情緒不穩定
三年級學生由于生活經驗不足,他們在陌生、嚴肅、沖突、恐怖、約束、遭受指責等情況下,容易產生緊張的情緒,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差,難以釋放心理的壓力,這樣就容易使他們的心情變壞。他們喜歡與伙伴共同游戲、學習,但情緒很不穩定,容易激動、沖動,常為一點小事面紅耳赤,而且情緒變化極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壞大多數從臉上一望便知。
2、對于利弊有初步認識
三年級的孩子比較頑皮難免會有做錯事情的時候,這時候再被問道原因的時候,孩子只會說對自己有利的理由,不去說對自己不利的,因為孩子還不知道如何合理反駁。這時候是孩子形成道德觀念的重要時期。
這比二年級孩子說謊還嚴重,因為二年級的孩子動機很簡單,而三年級的孩子是有準備,帶著目的說只對自己有利的。
3、開始意識到“自己”
思維形式向抽象思維過渡,四年級學生可以進行比較復雜的分析,分析問題時開始確立“自己”的位置。如,這樣不合適,那樣又有妨礙。在反復比較、衡量的過程中開始認識自己的行為與他人行為的關系,并把“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等同于他人。這個“自己”常常站在主觀愿望的對立面。在處理事物時,能夠說服自己,調整自己的立場和看法。
三四年級孩子怎么教育
一定要抽出時間陪伴他們的成長,小孩子比較容易孤獨,同時又喜歡交朋友,和其他小孩子的一起。但是自己又不具備很好的分辨事物的能力,因此壓迫要父母在陪伴的過程中,指引他們學習正確的東西,好的習慣,要擯棄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
三年級的家長必須學會改變。他們不能再像一二年級的時候一樣盯著和控制,所以孩子會覺得很累,也會很煩人。這時候,父母就得半撐半放。例如,在一、二年級,他們可能會督促孩子每天做功課。在三年級,讓孩子們督促自己。如果孩子做不到,就讓孩子承擔后果。例如,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家長可以提供幫助。孩子檢查作業,從三四年級開始不妨讓孩子自己檢查。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