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小孩子不愿意接受失敗,爭強好勝是天性,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爭強好勝的孩子怎么引導?這種時候除了讓孩子自己去成長,家長正確的引導也非常的重要。
爭強好勝的孩子怎么引導?
1、教導孩子建立正確勝負觀
孩子在小學中高段的時候,有較強的模仿欲,會對家長、老師等大人的行為、語言進行模仿,對勝負的看法和觀念也會在模仿大人的過程中繼承。為了讓孩子對勝負有合理正確的認識,家長、老師要教導孩子樹立正確勝負觀,例如在競賽過程中提醒孩子要友善待人或遵守規則、為孩子獲勝提出合理的建議、不亂拿孩子與別人做比較……在引導的時候要注意的是,大人的身教比言教更加重要。比如家長剛教導孩子要遵守規則,結果轉身就當著孩子面插隊,那么這個教導對孩子就沒什么說服力了。
2、避免對孩子勝負有差別太大的待遇
除了不要亂拿孩子們做比較,還要留意不要讓他們勝利或失敗過后的待遇差別過于巨大。比如,當孩子考試成績超過全班絕大多數人進入前三,有家長就會給孩子一大堆特權和福利;而當孩子考試成績落到中間位置,家長不僅會剝奪孩子一切福利,還會給孩子設置許多限制。大人面對孩子勝負給他們的待遇有如此大的差別,相當于直接向孩子宣告說“只有勝利者才能被我們接納并參與享受,而失敗者不配得到這一切”,這對孩子爭強好勝的企圖心會帶來一種強烈的刺激。
3、適當讓孩子面對失敗和挫折
有些聰明伶俐天資優異的孩子,可能看起來聰明好學,在大人面前也很懂事,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漸漸習慣了自己處于優勢地位,只喜歡獲得成功和勝利,對自己有很高的心理期望。偶爾遇到失敗或大人冷落,就表現出極大的情緒和不適應。因此適當讓這類孩子面對失敗或挫折對他們的身心反而有益處。
這并不是指盲目地把“失敗”直接拋到他們面前,而是給他們一些“失敗”的示范和帶領,讓他們今后有能力獨自面對和接受失敗。比如,在前期帶著孩子玩游戲,故意輸給他們后向他們透露“雖然這次我輸了,但下次我會努力贏你”的信息,讓他們看到大人接受失敗的榜樣;然后在后期參加一些親子游戲,讓孩子在家長陪伴中一起經歷成功和失敗,感受失敗中也有接納和關注。孩子如果能經歷這一切,會對爭強好勝有更多積極的認識。
4、給孩子足夠的關懷和肯定
我們或多或少聽說過,爭強好勝的人往往并不自信,他們內心反而有著較深的自卑心理和對自己的不接納,這種自卑心理驅使他們認為別人也不接納他們,因此他們就把別人當做對手并充滿敵意。這可能源于他們童年有巨大情感需求時,卻遭遇大人的冷漠和拒絕。
孩子“輸不起”的兩種表現:
1、一些孩子面對挫折、失敗,會采取回避、逃避的態度。比如,媽媽批評孩子畫畫不認真,不如隔壁的優優畫的好,聽到這話孩子干脆就不畫了。
2、另外一種孩子一旦在游戲中輸了,或是做什么事情比不過別人了,就會大發脾氣,哭鬧以示宣泄。
我們相信只要充滿愛、關懷、肯定、鼓勵的時間能夠積累到一定程度,孩子爭強好勝和破壞規則的企圖心就會降低。當孩子不需要再用成功、勝利來交換我們大人的關懷和肯定時,我們就會發現,孩子在生活中有了更多幸福的味道。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