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的表現每一分每一秒都扣著父母的心弦,心弦的振動決定了孩子的表現。與孩子的溝通是一場“無限游戲”,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需要投入足夠的情感和智慧。那么,怎么和孩子溝通孩子會聽?
怎么和孩子溝通孩子會聽?
1、學會傾聽
當你特別在意一個人的時候,傾聽反而變得不那么容易。因為你可能比當事人更加緊張和焦慮,希望第一時間幫助他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全神貫注的傾聽可能是對他最大的尊重。有時候,簡單的“嗯”或“噢”也好過頻繁地提問。
在我們安撫孩子的時候,并不一定要馬上找到原因,過多的詢問有時候反而會給情緒不佳的孩子更多的壓力,反而是傾聽會讓他們更加自然和放松。
2、嘗試說出孩子的感受
說出孩子的感受是幫助孩子客觀陳述情緒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客觀陳述情緒就是對自我觀察能力的一個很好的培養(yǎng)。比如,
孩子:“我想用膠水把兔子耳朵粘上,但還是往下掉。”
直覺反應:“多試幾次,不要半途而廢。”
陳述情緒:“那一定讓你很糾結。”
孩子在這句陳述里,不僅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理解,同時學習到此時的情緒狀態(tài)叫“糾結”,當下一次這種情緒狀態(tài)再次出現,他會很快辨識出它,并且可以客觀地來看待這種情緒。
3、用幻想的方式給予他們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
情緒可以客觀陳述,但不見得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如此。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或者暫時做不到的,有時可以通過幻想的方式對孩子的感受予以肯定。比如,孩子想要出門玩滑梯,但現在已是晚上。
孩子:“我要出去玩滑梯,現在就要去!“
直覺反應:“現在都幾點了?明天再去!”
幻想方式:“我想你一定特別希望現在就已經到了游樂場,那我們不如把房間想象成游樂場吧……”
大多數時候,孩子其實也知道他的要求不一定能實現,所以當他表達渴望時,你用幻想的方式對他的渴望予以肯定和滿足,他也會非常高興。
4、少用“但是”兩個字。
“但是”是父母們經常會用到的話術。“你做得很好,但是xxx”、“媽媽知道你很想要xxx,但是xxx。”相信即使是成年人,頻繁被這兩個字拒絕,也會感覺很沮喪。
當我們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后面往往還要跟上一個“但是”,是因為我們安撫孩子的同時,也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給孩子一點合理的建議。
這個時候,我們其實可以用“問題是”來代替“但是”。“問題是”表示現在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提出問題并鼓勵孩子和我們一起開動腦筋找到解決的辦法,可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比“但是”帶來的否定感更能激發(fā)孩子的動力。
5、用最能維護孩子自尊的方式尋求合作。
對于孩子來講,就是選擇最能維護他自尊的方式予以回應。比如:
孩子把香蕉皮扔到了地上,媽媽希望她能收拾好后扔到垃圾桶里。
用一個詞簡短表達:蘇茜,香蕉皮!
描述你所看到的:香蕉皮掉地上了。
給出提示:踩到香蕉皮容易滑倒,應該放到垃圾桶里。
描述自己的感受:看到廚房地上的香蕉皮,我很不高興。
提供一個選擇:你可以把皮扔到廚房的垃圾袋里,或者扔到外面的垃圾桶里。
這里面,所有的表達,都是站在平等的角度,圍繞著“尊重”來進行的。當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滿足,自然也就愿意與我們合作。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學習到,“尊重”是人際交往的第一步。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