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很多孩子都有內向,不愛說話的毛病,看見生人害怕不敢交流。如果放在原來可能有人會說:這孩子真老實,不錯。但現(xiàn)在卻不一樣了,因為如今溝通合作的社會,并不是靠悶頭自己干,不愛說話的孩子,早已經(jīng)不吃香了。那么孩子見生人害怕不敢交流咋辦呢?
孩子見生人害怕不敢交流的原因
1.家長過度保護 。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保護過多過細,怕磕著、怕摔著、怕有任何不適應,總把孩子帶在身邊,形影不離,使孩子形成一種強烈的依賴心理和被保護意識。造成小兒不敢從嘗試與實踐中獲得知識,取得經(jīng)驗,從而膽小。當孩子逐漸長大時,保護的慣性照樣持續(xù),沒能根據(jù)孩子的能力發(fā)展適當“放飛”。其實正是這種“保護傘”導致了孩子的膽小。
2.心理陰影。
有些孩子曾經(jīng)看過一些可怕的片子,聽過一些可怕的故事,使孩子的心理留下了陰影,從而造成孩子膽小懦弱。生活中某些偶發(fā)事件,比如,小時候受到陌生人的恐嚇。
3. 孩子交往太少。
有些孩子從小很少與人交往,除了父母、長輩,極少與同齡小朋友一起玩耍,極少有走親訪友的機會。這樣,也會使孩子交往能力萎縮,怕見生人,怕在眾人面前講話。
孩子見生人害怕不敢交流咋辦
1.別輕易給孩子下結論
其實孩子表現(xiàn)出的不自信是有多種原因的,也許他在眾人面前有些害羞,也許他的確有些膽怯,也許他的性格很內向,也許他不愿意在外人面前去展示自己——總之,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因此,我們不要輕易指責孩子。
2.不要猶豫,盡快引導
有一些家長,認為孩子膽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等長大了,就自然好了,因此不進行教育干預,這樣的家長缺乏敏感性。其實,如果不對孩子的膽小性格加以教育,發(fā)展下去,膽小的性格就會演變成回避型人格。這種人格,因害怕與外界打交道而把自己局限在自我的狹小圈子,而人是在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獲得發(fā)展的。
3.放手磨練孩子。
要敢于放手讓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煉。有的家長總是把孩子當成小孩子,或怕其經(jīng)不起摔打,動不動就說:“你不行”,“你還小”。家長的包辦代替會養(yǎng)成孩子膽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獨立精神和應變能力,一旦離開父母便神色慌張,不知所措。適度的挫折與磨難,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財富。
4.放大孩子的“閃光點”。
對于孩子的畏縮行為,如不敢滑滑梯、跳蹦床、說話聲音太小等,父母要盡量克制自己的感情,不做太強烈地反應,而應善于發(fā)現(xiàn)并強化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避免拿別人的標準來判斷自己的孩子。最膽小怯弱的孩子,偶爾也會有“大膽”的舉動,也許在父母看來這微不足道,但作父母的,必須努力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閃光點”,給予必要的乃至夸張的表揚鼓勵。
5.樹立正面的榜樣。
經(jīng)常跟孩子說說英雄故事,或引導孩子看一些反映英雄人物的影視片,給孩子買一些這方面的書刊,讓故事中人物的英雄言行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給孩子列舉一些他的勇敢行為,如打了沒有哭,或僅哭了一小會兒,能大聲講話承認錯誤等等。
6.正確的方法
比如孩子不敢在生人面前或在班級里講話,要告訴孩子,只要想好了說什么,怎么說,大膽去說,任何人都是歡迎的。別的小朋友能做的事,你必能做到,而且能做得很好。孩子有準備地邁出第一步后,及時肯定,第二步、第三步就好辦了。
為了在客人面前說話,可以先教他準備幾句話,準備送茶送水,演練一下。當客人到了以后,鼓勵他照著去做。客人的表揚,對他的言行就是一種強化。幾次之后,就能大膽應酬了。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