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當孩子在課堂上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時,他可能會支支吾吾的說不出話,甚至不愿意做過多的思考,沒有自信心。當孩子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家長就要幫助他克服自卑和不自信的問題,愿意主動參加學習活動,這樣孩子可以身心健康成長。
孩子上課不敢回答問題怎么辦
首先,給孩子創造說話的機會,鼓勵孩子大膽地說話,并給予適當的肯定。我們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有是有強烈的表現欲望的。一是孩子回到家時,找恰當的時間,讓他聊一聊學校、社會上發生的事,并讓他發表一下對學校里、社會上發生的一些事的看法。
二是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事務的討論中來。孩子是家庭的成員之一,有責任也有義務參與家庭一些事務的討論。在孩子發表意見或在參與討論的時候,家長要做的就是蹲下身來,認真地聽他說話,并鼓勵他說話,不要隨意打斷。這樣就可以逐漸地培養起他愿意說話愿意發表觀點的素養。
其次,為孩子創造與其他孩子或同學相處的機會。家長要做的是鼓勵孩子多與同伴在一起玩,鼓勵孩子們在玩中多交流。在適當的時間邀請孩子的同學到家里做客,培養同學之間的友好感情,同學之間的感情培養起來了,反映在課堂上,孩子在回答問題時就會有“親友團”的感覺。
然后,家長要與老師多進行一些溝通。家長要讓老師在課堂上多提問一下孩子,對孩子回答問題時的正誤與否,能夠給予一些恰如其分的點評。孩子回答對了,給孩子一些賞識;孩子回答錯了,給孩子一些點評,幫助他樹立自信。
最后,與孩子一道做一些帶有競爭性的有趣的活動。比如下棋,下棋中家長有時候可以適當地示弱,故意輸那么幾局,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并及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有時候也要堅決地贏幾局,還要贏他徹底。
通過這些親子活動,告訴孩子,做什么事不可能總是輸,也不可能總是贏,這就像在課堂上回答問題一樣,不可能總是回答不出來,也不可能總是回答得出來。回答得出與回答得不出,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為什么孩子上課不敢回答問題
原因1:父母打擊孩子的自信。家長心里太希望孩子現在能學好、將來能有所作為,于是難免操之過急,少了應有的耐心,多了幾分“恨鐵不成鋼”的情緒,以至于有時對孩子說出的話言不由己,刺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失去了應有的自信和追求上進的動力。
原因2: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大部分孩子上了小學后特別是上了三年級后就呈現出了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一是因為教學方式的枯燥,不像幼兒園那樣經常蹦蹦跳跳的,二是跟不上了,很多都不會,特別是看到那些學的風生水起的同學,內心更加受打擊,于是干脆就自暴自棄了。
原因3: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對老師的提問,不愿意積極思考,懶惰的學習態度。這樣的學生,對自己的要求就是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就可以了。當老師提出思考性的問題時,他只是淺顯地想一想。根本懶得再去深入地進行思考,所以也就談不上舉手回答問題。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一、幫助孩子排除顧慮
許多孩子不敢嘗試,是因為他們害怕做不好或做錯后會受到他人的負面評價。比如孩子上課不敢回答問題,是怕答錯了會被同學笑話。
當家長看到孩子表現出膽小、退縮時,可以先詢問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顧慮。然后進一步引導子:“如果其他同學回答錯了,你會笑他嗎?”或是問下孩子,班里學習成績一直很好的同學,是不是也有答錯的時候。當家長這么引導后,孩子內心的顧慮就會有所緩解。
二、多些鼓勵、贊美
孩子除了需要家長的陪伴外,還需要認同感,而這多數是可以通過家長們給予的鼓勵、贊美得到的。假如家長們愿意對孩子說些:“孩子,你很棒,爸媽以你為豪!”“寶貝,我很喜歡你,爸媽很高興有你這個孩子。”
那么多數孩子會認為:我很棒,爸媽都很愛我,我真的很惹人愛。對此,他們會更加自信。家長的陪伴、鼓勵是非常重要的,這些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會覺得自己是個被愛的人。
三、悅納不足
有的不足是與生俱來的,無法改變,但可以坦然接納它,與其和平共處,可以讓自己在其他方面變得更優秀,以此揚長補短。父母應多給予愛的支持,常聽孩子建議、多給孩子陪伴,別讓他們內心感到孤單。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