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我們主張嚴格教育孩子,也不反對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打罵,但是凡事都要弄清楚緣由。理性看待孩子的每次一錯誤、合理審視孩子惹自己不開心的原因,很多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經常打罵孩子會怎么樣
1、不敢表達內心想法
每個人的行為舉動都源于一個人內心的想法和大腦的思考,想要幫助孩子進步,最好的辦法不是用父母的觀念來指導孩子,而是了解孩子的內心和做事動機。強行施加自己的想法,孩子未必接受。但是了解孩子內心之后,他便會向你吐露心聲。
經常打罵孩子,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爸媽難以溝通。縱使孩子有著強烈的溝通欲望,想要跟你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會在你惡劣的態度面前全部深埋在內心。這不僅會讓孩子變得內向,還會讓親子關系變得有幾分尷尬。
2、對父母產生恐懼和抵觸感
當你以溫柔和善的姿態面對孩子時,孩子會覺得非常親近,不僅愿意接近你,還更能接受你的建議。但是倘若你經常吼孩子罵孩子,那么給孩子帶去的只有壓力和羞恥感。
在這種氛圍下,不管你花多少時間來陪伴孩子,孩子能夠感受到的溫暖也是有限的。因為在孩子看來,自己稍有不慎或者犯了錯誤就會遭到辱罵和責罰。此時的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安全感,而是深深的恐懼。
3、讓孩子不敢嘗試、反應遲鈍,變得膽小懦弱
理性看待孩子犯錯,這是家長們都要認清的一個事實。沒有哪個孩子在成長道路上可以做到不犯錯,而犯錯也恰好是孩子勇于探索的一個表現。對于原則性的錯誤和反復性的錯誤,家長要嚴厲制止。但是對于一些無心之過和未達預期的表現,家長更要做的是開導和鼓勵。
如果家長縱使不分青紅皂白直接進行語言攻擊,那不僅讓孩子喪失了成長的機會,還會讓孩子的內心從此變得封閉起來。很多時候孩子雖然犯了錯,但是出發點和動機卻是好的,此時的錯誤恰好是孩子總結經驗、獲得成長的好機會。
4、讓孩子不敢面對挫折、逃避失敗
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希望得到父母的問候,更希望父母蹲下來,輕聲細語跟自己說話。當孩子惹家長不開心的時候,其實他心里非常清楚,而且已經對即將到來的懲罰和教育有所忌憚。
在長期吼叫中長大的孩子,想要形成開朗樂觀的性格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他們把大部分的心思都放在了如何躲避爸媽的責罵上面。這樣的孩子往往性格古怪、不善交際。而且內心往往喜歡逃避現實,在遭遇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只想著退縮。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打罵孩子該怎么辦
方法1:當一個人還有情緒的時候,別人說什么他都會聽不進去,總要等到他心情平靜下來,才可能冷靜思考。所以,我們希望孩子聽話,首先就得認可他的情緒,讓他覺得你是理解他的,他才可能聽你接下來說的話,你那一大堆教育的話才說得有意
方法2:很多時候,家長們之所以常對孩子發火,恰是你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導致。降低你和老師對孩子馬上改掉壞習慣的期望值,給孩子爭取好習慣培養的時間。否則,家長和老師都整天去批評指責孩子,給孩子既增加了壓力,又沒有時間去培養好習慣。
方法3:父母用自己的話來描述孩子的感覺,這不僅能幫助家長更好的換位思考,也能讓孩子感覺到你和他們在產生共鳴。這種換位思考將幫助你和孩子之間建立一個溝通的橋梁,在你真心的想要去挽回自己錯誤的基礎上。
家長如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
第一、負面情緒的背后是有所訴求,尋找正確的訴求對象。無論是要求孩子的、配偶的或者父母的,記住用語言表達訴求,而并非用語言表達情緒。避免再傳播負面情緒,否則事倍功半。
第二、喜怒哀樂人之常情。家長正確的表達情緒,才能讓孩子更好地認知情緒。不必過度自責,不必壓抑負面情緒。合理的情緒表達也是一次真切的“共情教育”。
第三、有些家長面對孩子的頑劣性格一直冷靜不下來,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到暗示法來調節自己的情緒了,當你準備向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心里可反復暗示自己“不要發怒”,如果還是不行,那就換一個暗示自己的話語“不要發火,這是親生的,親生的,千萬要忍住”,暗示對控制自己的情緒是比較有幫助的。
第四、以發展的眼光看孩子的問題。孩子小的時候,制度可以稍微嚴點,讓孩子知道我們的要求。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我們應給孩子更多的決定權,以調動孩子的積極主動性,即提供給孩子一個從“你要我做”到“我應該做”的思維轉變的土壤。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