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首先呢,我認為像夜不歸宿的孩子家長肯定是有責任的。試問,這個孩子的家長是否了解孩子的性格?他想要的生活?家長是否與孩子有深入交流?是否想禁錮他的思維?是否想讓孩子走上自己已經為他安排好的道路?如果上面的問題作為孩子的家長都是存在的,那么,一定要采取一種良好的措施與孩子溝通。
孩子不回家徹夜不歸怎樣溝通
1、保持冷靜
一旦孩子出現了夜不歸宿行為,家長要頭腦冷靜,千萬不要簡單粗暴,找到原因,并與老師、同伴家長積極溝通,有的放矢。
2、給孩子機會表達自己意見
不要總是發號施令讓孩子絕對的服從。一旦孩子有異議,不聽話,輕則指責,重在打罵,讓孩子皮肉受苦。這樣孩子內心恐懼,在自己家中卻總是讓自己精神緊張兮兮,感覺在夾縫中生存,自然便會出逃。作為家長要充分給予他們話語權,要認真聽他們說話,讓他們表達。不要輕而易舉地打擊對方,不讓對方發表自己的看法。
3、采取正確的方法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學會與孩子溝通交流,特別是對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用親身經歷來引導孩子,不要過多干涉他們的事情,讓孩子主動向自己傾訴,使孩子有家庭歸屬感。
4、不要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不是家長的所有物,不要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而是要多聽聽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
孩子為什么徹夜不歸
1、進入青春期,隨著第一個孩子的身心發展,他們對內心獨立的渴望越來越強烈,于是對父母的疏離感越來越明顯。父母縱容而沒有及時糾正,家庭教育管理不力,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情感上的接納和認同,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這些都是孩子夜不歸宿的主要原因。
2、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失敗是成功之母”,成長的路上一定有挫折與考驗,允許孩子只是一個
“普通人”,家長與孩子一同面對苦難,遇事不逃避,嘗試看到孩子積極勇敢的一面,增加孩子信心,自尊和自信是“夸”出來的,一味地批評、指責、打壓只會放大矛盾,讓孩子與家長的心越離越遠。
3、在應試教育制度下,孩子們追求分數、名次,一旦自己達不到父母所要求的那樣或跟自己的要求不一致時,由于所謂的自尊心作用,而覺得難以見人;有的在學校受到了一定的委屈或因為自身的認知問題而覺得受了委屈,會采取逃避的方式。
4、孩子上初中后,最明顯的變化是生理上在變,身高體重外貌等都開始變化了;心理上也在變,開始不跟父母交流了,以前跟父母撒嬌、有說有笑的孩子話變少了。這時家長發現孩子不聽話了甚至還跟大人對著干,這既是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孩子晚上想出去玩,父母認為太晚了不同意。
家長平時如何教育孩子
1、父母在孩子出現問題需要教育糾正時,要有家長的權威性。在這種時候要嚴肅認真的對待孩子,讓孩子知道這時候家長是在認真嚴肅的對待自己的問題。讓孩子知道自己應該糾正自己的錯誤,不是以平時的態度對待出現的問題。
2、家長同時還要做孩子平等的朋友,在孩子傾訴自己學校日常時,能夠給予建議。能夠和孩子平等交流,適時給予孩子解決問題的建議。孩子在平時生活中關心孩子,但是不過多的去嘮叨孩子細節問題。讓孩子可以感受到家長的關心和愛護,還能保持一定界限感,不讓孩子反感家長越界。
3、家長在平時生活中要對孩子言傳身教,教育孩子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不能說一套做一套。比如孝敬父母,家長應該多帶孩子去關心照顧自己的父母,讓孩子從小感受這種教育。教育孩子要做好學習計劃,可以做平時自己做家庭計劃時有意帶著孩子一起完成,并且一起執行。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