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應該嚴格控制青少年接觸手機的時間,在規定時間內玩手機。同時應該培養青少年良好的興趣愛好,轉移注意力和精力,避免無所事事而玩手機。
青少年手機成癮怎么辦
1、父母需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經常沉溺玩手機游戲,有可能是跟著父母學會的。因此父母,自身一定要進行檢討,少拿著手機玩游戲,這樣才可以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2、讓孩子了解危害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總是一味的責罵或者打孩子,最好要告訴孩子玩手機游戲的壞處,比如說會造成近視、荒廢學業等,甚至可以給孩子說說自己因玩手機而出現的各種問題。這樣孩子才可以意識到玩手機的巨大危害,慢慢的才會改正。
3、轉移孩子注意力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沉迷于玩手機游戲,并不是游戲自身有多么的好玩,而是對生活缺乏足夠的興趣,或者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起玩耍。因此父母一定要多加注意,平時有時間多陪陪孩子,比如說出去散步、旅游或者打籃球等,讓親子關系變得更加融洽,這樣孩子才會減少玩手機游戲的時間。
青少年沉迷手機會有哪些表現
時長不斷增加。孩子原本可能一次只玩半小時,但漸漸地增加到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甚至徹夜,而且想控制也控制不住。
干擾正常生活。“打游戲”“刷短視頻”都是一種行為,只要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都是正常的,甚至可能有助提升認知、調節心情。但如果孩子因為玩手機不去上學、不能完成家庭作業,還會失眠、焦慮,就是不正常的、病態的。
產生不當行為。如“撒謊”“隱瞞”——本來玩了但說沒玩,或本來玩了4小時但只說玩了1小時,并且因此而產生了“羞恥感”,覺得無法面對家長、老師,都是成癮表現。
孩子過度使用手機的負面影響
碎片化信息影響正確學習模式的養成。陳祉妍說,掌握一門學科的知識,首先需要知曉學科發基本框架、基礎原理,才能更好地理解、應用。短視頻中的碎片化信息會打破這一學習結構,灌輸獵奇的名詞、理論,反而不利于孩子正確理解。
過度依賴視覺會扼殺想象力、破壞感官平衡。很多時候,想象力依賴主觀,需要供給者在設計內容時提供足夠的“留白”,給觀眾“腦補”的機會。“視頻的內容固定,動態畫面和聲音可傳遞很多信息,少了留白,對孩子的想象力反而有阻礙作用。”陳祉妍說。感官平衡意味著多感官綜合利用,如跑步時去感受肌肉的力量、周圍環境的溫度、迎面而來的風、前路的障礙物……“這些對兒童大腦發育特別有幫助,過度使用手機則會破壞這種發育。”
個性化算法讓兒童陷入“即時滿足陷阱”。當前的短視頻平臺都搭載了個性化算法,對正在發育、需要接受更廣泛信息和更廣闊世界的兒童來說是一種枷鎖。短視頻是一種“即時滿足”的娛樂工具,直接給孩子帶來刺激和享受。陳祉妍說,若他們很容易獲得各種信息,就會喪失延遲滿足的能力。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