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現在想不管了,任其發展,以后能成什么樣子,就成什么樣子,學習不好就早下來干活。其實這樣做法是不對的,而且是大錯特錯的。是因為家長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把問題歸結于孩子,一切都是孩子的錯誤,其實,孩子肯定有錯,但是更多的錯誤應該是在于家長。下面我為大家分享一些教育經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不想管孩子了孩子太讓我失望了
學會寬容孩子
寬容可以減少壓力、降低血壓、避免憤怒、失望的情緒和傷害,它會提升積極的心態,滿懷希望,心存憐憫,增強身體的活力。
換位思考
父母正確引導孩子子在叛逆期時要做到換位思考。當孩子子產生反抗心理,父母要站在孩子子的角度上考慮一下原因。多想一想為什么孩子會做出這樣的行為,背后的動機是什么。
平等對待
父母要開始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平等對待,支持孩子渴求獨立的嘗試,在孩子失敗時給予鼓勵、安慰,在孩子成功時給予肯定和表揚。
有效溝通,最忌嘮叨不停
有位教育家曾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聲音,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我感到深以為然,因此家長要調整好自己的音調,只有跟孩子產生共鳴,溝通才有效果。
父母跟孩子溝通時一定要有耐心,還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孩子發脾氣時千萬不要和孩子起正面沖突,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可以選擇冷處理,等孩子情緒穩定時再跟孩子講道理。
加強與孩子的聯系
父母要加強與孩子的感情交流,從生活上關心她,從感情上親近她,從心理上理解她,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同時,家長還要加強與學校的聯系,及時全面掌握孩子的在校情況,并定期向學校老師通報學生在家的情況,避免學校與家長之間出現監管“盲點”,要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網絡。
父母如何放大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
父母想要在教育孩子中放大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則必須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信任感,是讓孩子愿意聽的第一步。給孩子足夠的信任感,不要急于否定。父母經常說話不算數,“輕易地承諾,遲遲不兌現。”
誠信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養料”,一旦父母失信,失去的是孩子的信任感。
2、依賴感,是開啟親子交流的鑰匙。
要讓孩子學會獨立,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都要獨立自主,不能依靠,不能依賴。
在孩子的早期,要給到孩子足夠的依賴,是孩子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3、權威感,讓孩子對父母有敬畏感。
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一點威信都沒有,對孩子壓根就沒有一絲緊迫感,父母無原則的溺愛,無原則的退讓,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了權威,沒有威信,如何在孩子面前說教?
4、自我教育,在孩子面前樹立自己的榜樣,用一言一行去影響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用自己的作為去影響孩子。孩子在做作業,你在旁邊讀書比你在看手機玩游戲的影響力大得多,讓孩子看到你的行動勝過你的千言萬語,說得再多不如你的行動。
如何正確培養孩子?需要培養孩子哪些能力
第一、自主需求。
在培養內在動機的三要素中,自主需求是最重要的。激勵孩子(或成年人)的最好方法,就是給他們的控制感提供支持。有數百項研究發現,在學校、家庭和企業中、解釋為什么任務很重要,并在執行任務時盡可能多地給個人提供選擇自由,都能比獎勵或懲罰激發出更強烈的動力。
如果父母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掌控感,他們的孩子則更可能探索自身興趣并注重自我成長。幫助你的孩子發展這種自我激勵,是一件你最值得做的事,通過詢問他們都想擁有和把握住什么東西,就能讓孩子盡可能多地把控住他自己的選擇。
第二、勝任力。
許多父母認為只要他們的兒子或女兒專攻數學或足球,那他或她的內在動機就能發揮作用。
其實,勝任力并不是真正把事做好的能力,而是一種我們認為自己能把事情處理好的感覺,這是一種對于自身能力的意識,而非擺在架子上的意味著“我最棒!”的獎杯,這是一種內在的而非外在的成就標尺。
為人父母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多多支持我們的孩子去發展勝任力。要記住,你不能直接培養孩子的勝任力,任何這樣做的嘗試都會破壞他們自己的動機。
第三、歸屬感。指的是在個人與他人之間,有一種能讓人感到關愛的的紐帶。
當孩子感到與你之間也有這種紐帶,當你能傳遞無條件的愛時,他就會告訴自己,“我的父母關心的是我,而不是我考多少分”,如此一來,你的孩子就更有可能傳承并內化你的價值觀。
自我決定論把這稱為“整合調節”,指的是一個孩子通過整合那些關心他的人的價值觀與追求,再加上對他無條件的愛,所形成的一種身份認同。
當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時,孩子本人很可能已經非常不是滋味了,請多一點同情地表達:“我知道你對這個分數很不滿意,我也知道你付出了努力,如果你愿意的話,我很樂意跟你聊聊,這樣就能在下次考試時幫上你。”
當你體現了同情(滿足歸屬需求),之后順帶要告訴他,還有能提高的空間與手段(滿足勝任需求),并以“如果你愿意的話,可以…”結尾,讓孩子感覺能自己做主,孩子就會信賴你,也會重新鼓起勇氣面對新的挑戰。
不讓孩子在“能做什么”上有主動性,他們自然會在“不該做什么”上有極強的創造力。一個人過不上自己想過的生活,他就會以自己決定的形式,來毀掉自己的生活,因為這最起碼能證明“我的生活還在我的掌控之中”。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