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一個是從自身找原因,一個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看孩子偷摸的內在心理是什么,是覺得你不會給他買?還是覺得怎么樣?弄清楚這些會更好解決這個問題。
孩子小偷小摸屢教不改怎么教育
1、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
孩子之所以小偷小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沒有正確的道德觀念,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所以,父母必須要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水平,逐步幫助他們提高是非觀念,一定要反復教育,讓孩子們意識到小偷小摸是一種不良的行為!
2、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物權觀念
孩子還小,對物品所有權還沒有正確的理解,分不清別人的和自己的物品有什么區別,所以才會拿了別人的東西而不自知。可見,要想避免孩子小偷小摸的行為,家長一定要盡早幫助孩子建立所有權的概念。注意,這個概念可不是光靠講道理就行的,一定要在實際生活中一再用具體的物品幫助他們強化記憶。
3、給孩子的零花錢要適當
給孩子的零花錢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否則,你走向的任何一個極端都容易催發孩子對金錢的欲望。其實,和周圍其他孩子數目差不多,能讓孩子心里感到平衡的零花錢數目就是最適合的。
4、不要忘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雖然孩子“偷”東西是無心之舉,但在旁人看來,這可是非常嚴肅的問題。一旦孩子被人說成是小偷,那么,他們的自尊心肯定會受到非常嚴重的傷害。所以,父母一定要保護好孩子,尤其是孩子已經改正之后,一定要告訴他們“知錯就改,善莫大焉”的道理,讓他們不要因為曾經的過失,永遠在同學和老師面前抬不起頭。
孩子為什么會出現“小偷小摸”的行為
這是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的問題。
1、自己沒有零花錢。
因為自己沒有可以支配的零花錢,面對喜歡的物品,沒有購買能力。但又不甘心等到下次購買,可能就會萌生“偷拿”的想法,將心儀的物品據為己有。
2、知道父母不會給買。
很多包裝新奇的零食或者玩具,孩子為此趨之若鶩。但是父母在經過嚴格的“審核”過后,卻因為各種原因明確拒絕了孩子的請求。孩子內心的失望,加上愛而不得的羨慕,導致孩子用不恰當的途徑去獲得自己想要的物品。
3、內心缺失。
父母管控過于嚴格,或者因為家庭經濟原因,孩子喜歡的物品,都得不到適當滿足,便使得孩子為了尋求滿足,而出現錯誤的行為,將該物品據為己有。
4、貪小便宜。
很多孩子的“小偷小摸”行為,并不是因為孩子對這件物品的愛而不得,或者內心缺失。而是因為偷偷拿走一件很小且不起眼的東西,并不會被發現,這種“白拿”的物品讓孩子覺得有便宜可占,“不要白不要,反正不用花錢”的占便宜心理,在孩子心中悄悄萌生。
5、意氣用事。
有些小朋友不當行為的產生,是為了小朋友之間所謂的“哥們義氣”。幾個孩子一起逞能,相約做一件“刺激”的事情,并且設下限制“誰不敢,誰就不是好哥們”,或者打上旗號“有福同享,同難同當”。在這種迷迷糊糊的“哥們義氣”下,沖動做出的錯誤行為。
孩子偷東西該打他嗎
面對孩子偷竊的行為,不要一味的去打罵孩子,用正確科學的方法引導孩子,站在孩子角度去理解背后的心理動機。
對于孩子首次偷竊的行為,作為家長需要先了解孩子偷東西的動機,孩子是沒有偷和拿的概念,或者是為了引起爸爸媽媽的關注,才會去做這種行為的。家長需要了解清楚才可以從根本的方面去解決問題。
曾有專家指出:孩子的問題行為,常常是在向父母表達什么。偷,也是如此。表面看,它是孩子一種錯誤的行為,其實都藏著孩子的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因此站在孩子角度去理解背后的心理動機是十分重要的。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