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自我價值方面會比較低,表現為缺乏自信,內心脆弱敏感。要改善這個情況,父母需要多去肯定孩子,鼓勵他多去做和看到他行為中值得表揚的一面,關注點在優點而不是缺點。在必要的時候也可給予真誠的道歉和關愛,讓親子關系達成和解。
打了孩子以后怎么補救孩子的心理
1、多在給孩子感情上的支持
孩子之所以會變得膽小、孤僻,絕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孩子遭受了心靈上的傷害,因此只要家長給予孩子足夠的愛。這樣就能夠讓孩子慢慢的打開自己的心扉,變得愿意和家長或是他人進行交流,說出自己的心里話,從而進一步增加親子之間的親密關系。
除此之外,要多多表揚自己的孩子。當孩子作出一些小改變時應該告訴孩子“你很棒”“加油”而不是選擇忽視自己孩子所作出的一些小改變。同時在孩子遇見困難時,家長需要給予他們足夠的溫暖和支持,告訴孩子,自己的家永遠是他們最堅強的后盾,讓孩子擁有安全感,逐漸變得自信起來。
2、多給孩子一點鼓勵
大多數的中國家長會選擇“批判式教育”,在面對孩子做錯一些事情時,會下意識的批評孩子。而在孩子做對了一些事情后卻不給予相應的鼓勵。小時候孩子的是非觀念大多是是由他們自己靠著家長的判斷所獲得的,如果這樣久而久之,孩子會逐漸喪失想要去完成一些事情的欲望,膽子也會逐漸變小。
當然在平時多鼓勵孩子的同時,面對孩子所犯的一些錯誤,需要及時的進行相應的指出。在批評孩子時盡量要保持語氣的溫和,如果家長在批評孩子時一味的大吼大叫,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出現恐懼的心里。孩子下一次完成事情前內心只會想到做錯之后的批評,而不是鼓勵,孩子也會變得懦弱起來。
3、多給孩子一點尊嚴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是有尊嚴的。父母批評孩子時應該學會適度,不應該在外人面前對孩子大吼大叫,大聲打罵。更不應該在孩子提出一些問題或是想法時,第一時間否定孩子。應該學會多聆聽孩子的想法,學會換位思考。
絕大對數家長都認為孩子的自身意愿是不重要的,其實這樣是不對的。家長往往會把自己的意愿或是愿望強加于孩子,讓孩子完成自己年輕時或者是年少時所沒有完成的。然而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父母用來實現他們夢想的工具,會喪失自身對外界的興趣,因此要給予孩子相應的尊重和尊嚴。
孩子被打罵后的心理疏導
1、擁抱是化解孩子委屈的方式
很多父母在冷靜下來后會看到孩子受委屈和受傷,并感到后悔。因此,我們可以選擇用擁抱來化解孩子的委屈。擁抱可以給予孩子安慰和愛,也能讓他們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2、打罵是對孩子不尊重的表現
很多父母錯誤地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物品,可以隨心所欲地對待。然而,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對父母的言行有著自己獨特的感受。互相尊重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
3、常常表達愛意
對孩子表達愛意非常重要,這包括經常擁抱、接納和包容他們。通過這些行為,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雖然我們可能無法完全避免發脾氣,但我們可以成為那些不會擁抱孩子的父母。
媽媽長期打罵孩子,現在該如何改變?
1、拋棄傳統教育觀念
很多家長都深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覺得自己的孩子不打不成才,或者會覺得棍棒下出孝子,詳相信這些觀念一定是深深的影響著中國父母的心理,所以才會每當孩子出現犯錯誤的時候家長就會動用武力,而實際上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極其不利。
作為家長應該拋棄這樣的傳統觀念,要知道現在的和諧社會,應該跟孩子當朋友相處,這樣才能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益處。
2、賞罰分明
對于孩子的教育不能太過于嚴厲但是也不能太過于寬松,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心理,孩子也是。當你的孩子做得好的時候記得獎勵,但是當孩子做的不好的時候也應該注意管理。
獎勵以口頭獎勵和替代性獎勵為主,孩子表現好,可以夸一夸孩子,你真棒、你這件事做的不錯哦等,但是當孩子做的不好的時候也記得及時管理,而不是動怒。
3、打罵后的補救措施
如果是已經打罵了孩子那就要及時的補救了,首先要能夠穩定住自己的情緒,其實很多時候家長打罵孩子都是在氣頭上,有時候真的就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孩子和父母的觀念沒有差生一致的效果,那么作為大人就會有強制性的心理。
打罵孩子后要知道自己的“錯誤”,首先打罵肯定是不對的,要及時向孩子說明,但是道歉是沒有必要的,畢竟父母管理孩子都是為了孩子好。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