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家長在指導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會發現,他們做作業的時候總是會東張西望,不是一會吵著自己餓了,就是想要去喝點水,根本就無法投入到學習當中去,其實這都是孩子厭學情緒的表現,那么這個時候我們家長怎么做呢?
孩子厭學情緒的表現
1、孩子會開始有些言語和行為上的“不想上學”征兆。他們好像感到只有離開學習才能達到心理平衡。他們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學習活動之中,一般不愿做作業,不認真聽講,經常違反課堂紀律,時常遲到、早退、曠課、逃學,有的干脆棄學出走或輟學。對老師、家長提出的學習要求,常故意抵觸對立。
2、孩子的性格和脾氣會很不穩定,孩子會迷戀上電子產品或者小說等等。他們會把自己封閉起來,變得越來越懶散,越來越自私,動不動就發脾氣等等。
3、學習動力缺乏會使注意渙散、興趣轉移,易受各種內外因素的干擾,因而對學習以外的事反而興致勃勃,不惜花時間,常常喧賓奪主、主次顛倒,這也是厭學的表現。
大部分孩子厭學會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歸屬感:如果孩子在集體中找不到他的位置,那么他對集體就沒有依戀感。尤其是那些成績落后的孩子,得不到重視被歧視。尤其是青春期敏感、自尊心強的孩子會表現得特變明顯,而厭學就成了他們逃班集體的一個方式。
二、人際關系:學校也是一個小社會,有“幫派”、“團體”更有各種有色眼鏡的相處模式,孩子有可能和同學之間的關系沒有處理好,在班上交朋友發生困難,或者因為什么事件突然特別討厭某個老師,那么厭學的情緒就會產生。
這樣的情況,家長需要跟孩子好好聊聊,幫助孩子在人際關系上做一些心智的建設,如何待人處事,或者就某一些具體的人際關系問題給孩子出出主意,開導開導。
三、家庭原因:比如家庭關系發生變化,父母離婚,失去親人等事件給孩子造成了嚴重的打擊,讓孩子對生活對學習甚至對人生失去了動力,孩子就有可能通過不上學來逃避現實;還有比如家庭教養方式太過控制,過度嚴厲,當青春期自我意識萌發的時候,孩子就開始反抗,而不上學就是對家長最好的打擊。
針對上述問題,家長要因材施教,出手相助,用自己的細心、耐心和愛心,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克服心理障礙,打開心結,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理念定能掃除孩子心頭的陰霾,看到學習生活中的曙光。
孩子厭學叛逆沉迷手機怎么辦
一、營造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
一個家庭不管經濟情況如何,都要營造一個和睦溫馨、互敬互愛的家庭環境。
家人之間彼此互相包容,經常心情愉悅地溝通交流,父母工作之余,放下手機,高質量地陪孩子一起讀書學習、娛樂玩耍,充滿了歡聲笑語。
二、父母情緒穩定
情緒穩定的父母是一個家庭的幸福源泉。
父母脾氣溫和,情緒穩定,遇事冷靜,孩子就有足夠的安全感。同時,受父母的影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在遇到問題時不沖動,從容淡定、堅強勇敢的面對一切困難和挫折。
三、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這里說的無條件的愛,不是無原則的溺愛,而是無論孩子學習孬好、成功與否,父母都要全身心地愛他,父母愛孩子不是因為他有多優秀,而是因為他是你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最依賴的人,父母一句肯定和支持的話語,一個發自內心的笑容能讓孩子自信滿滿、干勁十足,斗志昂揚、心情愉悅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激發出自身內驅力,事半功倍。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