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家長都會反映,孩子沉迷手機、游戲,有時甚至到了不上課的程度,父母對孩子罵也罵了,打也打了,談也談了,可還是沒什么效果。
許多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因為貪玩,才會玩游戲上癮的。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一定,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孩子游戲成癮背后的心理需求。
一般情況下,孩子玩游戲上癮有三個因素:
游戲自身的因素:很多游戲,自身的趣味性很足、互動性和競爭性很強,還有便利性等等,這些因素使得孩子接觸之后對游戲的黏著度很高,每天都想著玩游戲。
個體因素:既孩子自身的內在動機和需求。其實游戲對孩子來說,并不是必要的需求,而讓他們沉迷其中的原因,大多是孩子自身內在動機和需求,比如在游戲里可以尋求自信心滿足、尋求陪伴等等。
假設孩子成績不好,不被老師同學家長認可,但游戲里孩子一級一級地升級,變得越來越厲害,在現實生活中缺失的自信心就會被找回。再比如,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想要在游戲里尋求安慰,而游戲的虛擬好友,剛好能滿足這個需求。
環境因素:周圍環境的因素,使得孩子想要逃避,而恰巧游戲就是一個很適合的工具。比如孩子逃避暴脾氣父母的打罵、孤獨的家庭環境、失敗的現實等,進而選擇沉溺在游戲的虛擬世界里。這從本質上來講,也是一種安全需求,是孩子心理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
綜上所述,其實孩子沉迷游戲,很多時候他們在意的也許不是玩!也許是在追求自我需求的滿足。
孩子有了什么心理需求,居然對游戲如此癡迷?
在某一種程度上,“存在即合理。”既然游戲能讓孩子如此癡迷,一定是迎合了孩子們的心理。細細梳理,孩子游戲成癮大致迎合了這幾種背后的心理需求:
1、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缺乏成功感和認同感,他們常常受挫,面臨同伴、老師、家長的否定。
而在游戲中,他們只要自己愿意,便可扮演各種角色,比如權通天下的皇帝和威風凜凜的將軍等等角色。不但自由,而且受人尊敬,可以隨心所欲,充分滿足了他們的成就感需要、被尊重的需要。
2、孩子玩游戲時,孤獨感得到緩解,玩游戲的需求得到滿足。
通常,父母出于種種原因不能陪伴孩子參與共同的活動,孩子便會尋找玩伴。如果身邊沒有志趣相投的玩伴,或玩伴喜歡玩游戲,孩子為了融入團隊,驅逐孤獨,快速與身邊同伴一樣迷上游戲。
3、游戲的設計符合孩子的游戲心理,會不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誘導孩子持續使用這些游戲。
游戲里,設計者會給孩子選擇的自由,設計激勵性語言,難度并不太大的攻關,不斷升級的挑戰,以及作為獎勵的各種武器、榮譽稱號。孩子覺得在游戲中的自己是成功的,是可以統治他人的。
家長做什么能幫助孩子降低對游戲的依賴性?
1、尊重孩子游戲的需求。
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從游戲中通過學習鍛煉思維,培養感情,學會合作,獲得成就感,幸福感得到提升。孩子通過游戲得到的是快樂、自由、成功、幸福等。
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不管是虛擬游戲也好,現實游戲也罷,他們都有共同的功能。只要我們不妄想扼殺孩子現實生活中游戲的需求,孩子就不會向網游這條死胡同里鉆。
2、滿足孩子對愛的需求,對安全的需求。
什么樣的孩子最容易迷上游戲?孤獨的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最先中招。父母一定要靜下心來,看見孩子的孤獨,讓孩子得到排遣孤獨的鑰匙,多陪伴。
同時也要擁有一顆寬容之心,讓孩子有安全感,在你面前肯說、敢說。永遠不要指責孩子的過錯,做好相應的指導和幫助就好。“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生是不斷試錯的過程,犯錯讓我們成長,也讓我們成功。
孩子不斷犯錯,不斷成長。在成人的安排和指導下沒有犯過錯的孩子,如同折翼的鳥兒,失去獨立性和自我探索世界的勇氣,又怎能獨立翱翔藍天呢?
3、設計能升級的現實版健康游戲,并給予榮譽稱號,滿足孩子的成就感,讓游戲成為一種技能。
我們身邊有許多傳統游戲,放風箏、打角螺、跳皮筋、剪紙、踩高蹺、滾鐵環等等。可這些傳統游戲極少有人傳承,即使有人在玩,卻因缺乏玩法翻新,同時缺乏挑戰性和成功感被孩子們迅速玩膩。
我們是不是可以模仿游戲的設計思路,設置關卡和等級,當孩子每通過一關,就獲得一項榮譽或稱號。可以不斷沖關,不斷獲得榮譽。當已有關卡全部通過,獎給“XX游戲達人”稱號,并頒發證書。
這時再進行“XX游戲創編”沖關,孩子的注意力再次落在這一傳統游戲上。傳統游戲在這一模式中,既得到傳承又得到發展,還降低孩子對網游的依賴程度,一舉三得。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