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對于孩子不自律的問題,家長要及時分析他們缺乏自律的原因,從而為他們提供正確的引導,幫助她們增強學習的信心,提高自律性。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使他們端正學習態度。
孩子不自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孩子自身的內部原因
哪怕說過千遍萬遍,我們還是要強調: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那些指望孩子自覺學習的父母,就算反復叮囑孩子,也會事與愿違。孩子往往放下了書包,就忘記了作業,回到了家里,就想不起老師上課講過什么,父母不督促,自己就能放肆地玩……這個世界上,沒有孩子天生愛寫作業,愛學習,這是因為孩子自身的內部原因造成的。
2、因為沒有目標沒有規劃
家長要明白不自律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不是說你的孩子不優秀,而是他還沒有養成自律的習慣。自律是一個人難能可貴的能力。只有那些有目標有規劃的孩子才更容易自律。所以,與其一味地糾結孩子自不自律,就不如花時間幫助孩子找找目標,讓他變得有規劃。
3、父母的催促危害多
孩子做事不夠速度是常態,很多父母的要求是孩子做完就好,但也有父母要求略高,覺得孩子不僅的要完成,而且還得要盡快的完成才行。所以就會在身后不斷的督促,力求孩子在催促中加快馬力完成事情。父母一定想不到,原來自己的催促會成為孩子不自律的一種信號。
孩子不自律怎么辦
1、父母就應該通過親子間的交流讓孩子逐步學會表達需求
隨著年齡增長,在孩子的高度模仿期,父母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自律,自己首先要自律。在孩子能夠理解一些行為和執行一些指令后,要制定一些規則,并全家執行,多多鼓勵與認可,但違反要有懲罰。以此,讓孩子認識到需要自律完成的事情的必要性,得到孩子的認可,這樣有助于孩子自律性的養成。同時,要聽取孩子對事情的意見,讓孩子在執行事情過程中充分感受到慈愛與尊重。
2、正確的引導
事實上,在孩子的性格、習慣尚未形成時,我們家長就可以做一些必要的干預,提高孩子的自律性,其實是十分有必要的,這將伴隨、影響孩子的一生。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覺不用大人管,省時省力,又省心。其實父母在孩子小學時做出一些努力,掌握一些方法,讓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是最好的捷徑。
3、給予孩子足夠的愛
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作為父母,一定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愛,愛是解決孩子一切問題的原動力。什么是愛孩子?愛孩子就是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和耐心,愿意花時間去傾聽孩子內心的需求。同時,也要花時間了解孩子,因為培養孩子的自律,就建立在了解孩子內心需求的基礎上。
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只有批評和指責,或者無盡的溺愛,那就談不上培養孩子的自律精神了。真正的愛,就是積極地引導孩子,而不是心情好時,對孩子很好,心情不好時,嚴厲地批評孩子。其實在本質上,這不是教育,而是對著孩子發泄積攢心中已久的怨氣以及心里的各種不滿。由此可見,真正的愛,帶著對孩子的包容,帶著鼓勵帶著適度的批評和指責,一切都只為孩子積極陽光。
孩子不自律的表現
1、經常埋怨父母、推卸責任
如果家長平時大包大攬,把本應該孩子自己做的事,也攬到自己身上,孩子就會覺得那些事情都是家長應該做的,失去了承擔責任的機會。
比如,每天早上叫孩子起床;幫孩子收拾書包,準備第二天上學要穿的衣服;孩子忘記帶書本/午餐,給孩子送到學校;經常事無巨細地提醒孩子,怕孩子忘事。當家長某一次沒做好,或者忘記提醒,出了問題,孩子就會埋怨、怪罪家長。而且,孩子由于缺乏鍛煉,做事往往欠缺思考,容易丟三落四,考慮不周。
2、紀律表現方面自由散漫,我行我素
比如上學隨意遲到;上課說話、睡覺;自習在教室里走動。學校有什么集體活動不按老師的要求去做,對老師的提醒和教育不放在心上,屢教不改等等,這都是孩子不自律的表現。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