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當家長看到孩子有惰性時,一定要重視起來,對他們做針對性的引導和糾正。但在引導的過程中,需要家長先去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以及需要,這樣才能有的放矢的為他們提供幫助,改善他們有惰性的問題。
孩子有惰性怎么辦
1、重視孩子的自由意志和獨立思考
當孩子有惰性時,家長要逐漸對孩子放手,對孩子少一些控制和干涉,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尊重孩子的意見,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好奇心去自主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當家長對孩子寄予厚望,對他們表現出了足夠的尊重、重視、關懷,孩子感覺到了這份期待,就會自然地產生責任感,會用良好的表現來回應我們的期待。同時,也應該允許他們失敗,給他們嘗試錯誤、并改正錯誤的機會。值得強調的是,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開始,孩子可以先由父母協助、指導和督促,隨后逐漸過渡到由孩子自主安排、自主完成。
2、了解孩子內心的需要
如果孩子在學習上得不到好的效果,又常常受到老師或家長的批評,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厭倦或恐懼,就會喪失學習的動力,無法在行為上認真、主動。因此,當孩子有惰性的時候,家長應該想辦法從內部動機上,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同時多加鼓勵和肯定,讓孩子感到學習是件有意義的事情,值得付出。
3、家長做個好榜樣
今日事今日畢,想要孩子在生活中有個好榜樣,就需要家長以身作則。比如跟孩子說好的今天要大掃除就不要拖到明天,周末的時候也不要太懶散。工作要上進,才能讓孩子覺得父母工作那么辛苦自己也不能閑著。因此,改變孩子懶惰的性格,需要家長平時細心觀察孩子、了解孩子,采用切實可行的辦法來幫助孩子樹立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孩子學習有惰性的原因
1、對孩子的學習過度關注
在有的家庭中,爸爸媽媽將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孩子的學習上,不讓孩子做其他事情,像對待幼兒期的孩子一樣“關心”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從收拾書包、整理房間這些生活小事,到孩子的學習細節。比如,何時開始預習復習、報什么課外班等,無不參與、無不干預,有時甚至直接替孩子作決定。但這樣卻會讓孩子失去生活趣味,導致他們逐漸變成麻木的“橡皮人”。
2、對學習沒興趣
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直接內部動力。學習興趣具有激發學習行為的作用,缺乏學習興趣的孩子,往往學習懶惰、無精打采,聽課時容易走神,不愿意動腦思考問題。對于課后的作業,他們更是采取懶散的態度,常常是采用“對付”的態度,不認真,不積極,因而就顯得孩子很懶惰。
孩子學習有惰性的表現
1、拖拉磨蹭
寫作業的時候,拖拉磨蹭,磨磨唧唧,孩子的效率會越來越低,成績也會越來越差,這種情況主要表現在做作業時經常上廁所,一個人玩個東西都玩的很嗨,似乎忘記了作業這回事,有的孩子不看他寫作業,心早都飛到九霄云外了,在那里發呆。
2、性格懶散,不愿動手,得過且過
針對這一形態,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庭中家長長期的寵溺而造成的,家長望子成龍的同時,卻又給予孩子更多的溺愛,從小不舍得讓孩子多動手,應該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全權代理,長此以往就讓孩子養成了不愛動手的習慣。一直到孩子上高中了,也在為孩子當服務員,以為一切都是幫助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可不知道這樣做的結果,同時也讓孩子變成懶散的奴隸。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