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有的高中生因為學習壓力太大產生了躺平的想法。家長要及時的引導孩子,多鼓勵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孩子因為自己的優秀獲得別人的夸獎,孩子受到的鼓勵越多,孩子的自信心就會越強,做事情就越會有動力。
高中生躺平家長怎么辦
1、關注并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
合理引導孩子的特殊需求,一方面對孩子學習、生活上的正常需求要適時滿足。所謂窮養、富養之說只是一家之言,既不能讓高中生養成浪費的習慣,也不能讓孩子為了正常的需求費神勞力。總之正常需要適時滿足,既能讓孩子體會到家長的關愛,又能讓孩子形成正確的需求觀,讓孩子知道自己想要的要靠雙手獲得。
2、適當的懲罰
家長面對高中生躺平擺爛行為,要實行說“不”的策略,但不要干巴巴地說不,要給孩子解釋為什么不行。即便孩子聽不懂,他也能懂得你對他的耐心和尊重;家長之間要意見一致,不能一個說行,一個說不;禁止一件事情的同時,可以給他做另外一件事的自由,讓孩子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3、家長要學會放手
讓孩子早早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將來他會更積極主動地做事。不要過分替孩子做事情,替孩子說話,替孩子做決定,越俎代庖之前可以想想這件事,也許孩子可以自己做了。不要對孩子說:“你不行,這事你做不了”,讓孩子“嘗新”。有時候大人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僅僅因為“他沒做過”,家長可以放手讓孩子嘗試。
高中生躺平的原因
平時對孩子“關心”和操心太多。有的家長把孩子一直當嬰兒去過度關心和呵護,要求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是按照家長的意志來,導致孩子自理能力和其他閃光點慢慢喪失,只因為別人的目標而活著的孩子,很難有真正成長的動力,等孩子長大后,收獲可能也就是一個“嬰兒”。
比如當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時,家長可能會把原因簡單地歸結為“孩子不夠聰明”,或是“孩子不用心”“愛偷懶”。但許多時候,孩子可能是因為當時情緒正沮喪,所以才不愿意努力,或是覺得有心無力。如果直接給孩子貼上“不聰明”“愛偷懶”的標簽,那么他們很可能陷入習得性無助,久而久之就抱有躺平的心態了。
過度關愛會給孩子帶來極大不安全感。這是孩子躺平的禍根,家長們有一種認知誤區,以為給孩子最好的就是關愛,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就是關愛,隨時隨地滿足他們的欲望更是關愛,還有的家長認為參與孩子的世界觀建設,嚴防不良習慣侵擾孩子是更高級的關愛,所以他們理直氣壯、認認真真地做著錯誤的事,給孩子做不好的表率。
孩子對現實世界的恐慌。在現實的世界里沒有什么事情是完美的,不論孩子多努力多用心,也還是會出錯;不論他們如何優秀,總有不如別人的地方。一旦沒有了優勢,這樣的孩子就突然失去動力,仿佛一列沉重的火車再啟動起來就不容易了。如今太多的孩子因為害怕不能做到完美,連嘗試去做的信心都沒有了,感覺只有躺平才能體驗到真正的輕松。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