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的極端行為其實是不好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對孩子進行引導,讓孩子能夠正確看待自己的成長。只有這樣,才能糾正孩子的行為,也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以身作則,然后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的引導孩子。
孩子如果有極端行為家長該怎么做
首先,家長自己要避免兩極思維,不能把社會價值觀念片面地灌輸給孩子。有的家長在教育子女時,把一些價值觀念絕對對立起來,使孩子只知競爭,不知合作;只知獨立奮斗,不知關心集體和他人;只知計較經濟報酬,不知還有奉獻精神。
家長用這種方式教育培養孩子,必將造成孩子的偏激思維,甚至出現極端行為,影響孩子的健康發展。那這時就要加強孩子的意志力鍛煉,提出要求,使孩子明確各種行為的主要目標,嚴格規范自己的行為,“當行則行,當止則止”,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其次,對于有極端行為的孩子,家長就要學會反思自己的問題,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試圖走進孩子心里,讓孩子懂得父母的愛一直都在,彼此學會換位思考。而父母也是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不要總是要求孩子,而是應該要積極引導,讓孩子主動意識到問題所在。
當父母讀懂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積極面對自己的問題,同時承認自己的錯誤,讓孩子原諒自己,積極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就能有效避免孩子出現的極端行為。
最后,父母樹立好榜樣,好的行為對于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多時候孩子的性格形成和父母的一言一行有著莫大的關系。假設父母平時教育孩子方式較偏激,孩子在偏激方式的教育下,行為舉止上也會出現同樣的偏激現象。
因為孩子的世界就像一張白紙,父母給予什么樣的教育,孩子就會有什么樣的表現。父母樹立一個好榜樣,孩子也會形成一個好性格,也就不會出現極端行為了。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心理特點,盡力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方面去,以緩和緊張的局勢。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要有意識的引導孩子提高控制情緒的能力,讓孩子時刻保持良好的狀態。
孩子有極端行為的表現
1、渴望獨立,不愛父母說話溝通。青春期孩子在心里總會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心里的想法不想與父母講,更不愿意聽從父母的意見。有強烈的表現自己意見的意愿,喜歡挑戰權威與傳統觀念。
2、行為偏激,易做傻事。青春期孩子由于心智不成熟,在遇到問題或者與家長之間發生矛盾時,心里便會有挫敗感與強烈的不滿。如果這些負面情緒得不到正確與適當的發泄,孩子便會行為偏激,出現亂摔東西的行為極端的表現形式。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