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有句話這么說:“倘不問,即為偷。”如果孩子生活中經常在別人家沒有經過允許拿東西,就是一種非常不好的行為了。這時候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畢竟這不僅僅關于孩子的言行舉止,甚至關乎孩子的品行和人際交往,那么孩子在別人家拿東西怎么教育呢?
孩子在別人家拿東西怎么教育
1、告知孩子社交規則
趁著這個機會,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什么是“社交規則”,即使在自己家里,社交規則也存在。必須讓孩子明確物品的所有權,要想使用,必須征求物品所有人的同意。你的玩具,沒有經過你的同意,別人也不能隨便拿。告訴孩子什么是不允許的,什么是公平。家長們要注意,要用正面的語言引導孩子社交規則是什么。
2、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偷”的標簽
我有次在超市看到一個爺爺推著孫子結完賬出來,發現孩子手里還有個很小的變形金剛,爺爺問哪里的,孫子說是超市,爺爺于是氣急敗壞地罵孩子:“你這么小就學會偷了,你這個小偷!”要知道,如果隨意給孩子定義為“小偷”就會讓孩子潛意識認為自己真的是個“小偷”,自己很丟人,從而無法抬起頭做人。
3、傾聽孩子的心聲
當發現孩子在別人家拿東西的行為的時候,不要立即去審問孩子,而是要和孩子溫和溝通,鼓勵和引導孩子說實話,了解孩子這么做的原因,這樣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理解了孩子的動機后,就可以把孩子的“愿望”和“行為”分開處理。同時,也給家長時間去整理情緒、組織語言或再調整一下方式方法,避免第一反應做出的過激或草率行為。
4、讓孩子學會分享
家長可以換一種方法,教會孩子將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其他小朋友,這樣其他小朋友也會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孩子,在不斷分享的過程中形成玩具的共享,也就杜絕了孩子拿他人玩具這種不好的行為。
5、及時阻止
父母必須阻止孩子在別人家拿東西的習慣,讓孩子立即注意自己的個人行為,若隔一段時間去保護或處理孩子偷別人的物品的行為。隨后,孩子們不僅會繼續偷竊的個人行為,還會繼續保持這樣的習慣。因此,要處理一些問題,家長必須保持客觀的心態,頭腦清醒,以確保他們在教育孩子時選擇合適的方式。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